千千小说 > 祖龙赤蛇 > 第17章 圯上进履

第17章 圯上进履


这一天,张良正在河边散步,登上小桥时,桥下过来一个老头。张良上桥,老头下桥,两人走了个对头。那老头身着短褐,手里拎着一双履,一看就是穷人,平时舍不得穿鞋,但又要拿个鞋做样子。这种人一般就是落魄的诸侯士人。张良见到这老人,心里也有一些伤感,侧身立在一旁,让老人先过。岂料老人走到张良的面前,突然将手一松,手里的履竟掉落到桥下。

更让张良意外的是,那老人不去捡履,而是对张良道:“孺子,下取履!”

张良长这么大,还没有人对他如此无礼,当时心里一怒,就要动手打人。不过又一看,那老人实在老,几乎弱不禁风,又是在桥上,万一一拳过去,老人倒在桥下,那就是一条性命。他强压住心头的不快,对老人行礼道:“喏!”下到桥下去取鞋,心里想着,这老头也太过分了!

令张良想不到的是,还有更过分的。老人见张良下桥去取履,竟然从坐在桥上,从桥边伸过脚来,对张良道:“履我!”

小河上的桥既不宽,也不高,比独木桥略好一点,横架在河岸上。老人的鞋掉到岸边,也离桥不高,这下老人坐下,脚几乎就要挨着河岸了。

张良心想,捡也捡了,只当他是长辈罢了。就跪在岸边,替老人套上履。老人见张良为自己穿上鞋,哈哈一笑,下了桥,自顾自地走了。

张良这下更加惊异了。如果说老人以前的行为还可以称之为失礼,那现在则近乎不近人情!谁会做出这种事,他要干什么,他这么干的目的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从张良的脑海中浮现。他呆呆地跪在当地,似乎傻了一样。

就在张良拿不定该如何行动,准备起身离开时,却发现那老头又走回来了。那双鞋还是拎在手上,对张良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这一古怪的要求,坐实了老人的身份,他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很可能就是须伯岸、宁陵君等人一样的角色,打着庶民的名头,其实背后有一大票势力。张良自到了下邳,过去所认识的关系几乎完全断绝,须家那边也很谨慎,自己不好行动。前些日子遇到了项缠,自己虽然向他透露了惊天的秘密,但项缠的反应却虚实难辩。现在已经确定,项缠肯定没有去告密,这表示项缠可能还是站在抗秦这边。难道项缠派人来与自己取得联系,又或者是形势发生了变化,宁陵君又让人找自己吗?这些疑问只有在五天后再与老人相见时才能解开。张良又在岸边跪下,道:“喏!”

这五天来,张良每天正常地在店铺内营业,帮着店主忙前忙后。收摊后,照例去河边散步。他这时开始留心观察老人可能来的地方,老人会是什么地方的人呢?从口音上听,明显不是本地人,但仍然带有明显的齐音,似乎是位齐人。

五天转瞬即逝。清晨天蒙蒙亮,张良小心地起来,关好门,匆匆前往旁边的小桥,却赫然发现老人已经在坐那里。

张良赶紧过去见礼。那老人盘腿箕坐在桥边,晨曦照在老人的身上,映出一道彩色。见张良过来见礼,老人睁开眼,道:“与老人期,后,何也?后五日早会。”二话不说,起身离开了。

老人古怪的行为,激起了张良的兴趣,他到底要看看老人到底是什么底细。五天后,张良等鸡叫头遍就悄悄起身,关好木板,直往桥头而来——那老人依然比他先到!老人还是说了句“后,何也?后五日复早来。”

在当时,一天从夜半开始,随后就是鸡鸣、平旦、日出,通常平旦指的是早上天刚亮的时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三五点钟;而鸡鸣时,天通常还没有亮。老人说”平明“,一般都会理解为平旦时。但张良鸡鸣出发,还是比老人晚到,说明老人所谓的平明,比鸡鸣还要早,那就只能是夜半了。夜半是一天的开始,说它是平明似乎有道理,又似乎很勉强。

无论如何,五天后再早些,半夜就去!张良下定决心。他已经感觉到,这位老人可能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必须要紧紧抓住。

初次见老人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到今天,月亮已经全圆了。张良当夜并不入睡,坐在店铺门前,看着月亮爬到中天。他悄悄起身,往小桥边而来。

这一次,老人没有来。张良心中一喜,立于桥下阴影中等待。

没过多久,那位老人就出现在月光之下……随后的事情就说不清楚了。据张良后来回忆,老人当时只是从怀里取出一卷竹简,交给张良,叮嘱他说,好好读书,日后你会成为帝王之师,十年后你会走运的,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谷城山下的那一块黄色的石头就是我!那一本书张良等天亮后打开来看,发现竟是一册姜太公的兵法。

我想这种似乎奇幻的故事一定不是事情的真相,而那位老人与张良的交往也一定不止这一次。老人是什么人物,代表什么势力,现在已经完全不知道了。我们知道的是,从这件事后,张良彻底脱胎换骨,再也没有四处奔波,老老实实地在下邳扎下根,隐居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张良从一名外来户,成长为在下邳有一定势力的侠士。

据史书记载,张良身材瘦小,面色白净,更像一个女人;而且他还是个外来人,在下邳毫无根基,无钱无势。这样的人能够被称为”任侠“,足见张良的手段之高强。也许,那位老者也帮了不少忙吧!

始皇帝第三次出巡,虽然出了博浪沙的刺杀事件,但始皇帝依然坚持着东巡到了之罘,刻石记事,但却没有再东游至穷成,也许就是东莱的勇士震慑住了皇帝吧,哪怕是始皇帝,也不敢轻易以身犯险,深入莱地。他到琅琊住了几天,就北上,取道上党,返回关中。

始皇帝三十年,喜好出游的皇帝,也在这一年留在了关中,除了日常处理政务外,竟然没有特别的举措,史书上说这一年“无事”。但这一年真的无事吗?三十一年,新刚过,腊月间,皇帝突然下令,天下各里,皆赐米六石,羊二只,似乎是感觉到什么不稳定的气氛。随后,始皇帝在微服出宫时,再次遭遇刺客。虽然刺客当即为卫士击毙,但关中还是因此戒严了二十日。而到了青黄不接之时,关中粮价达到每石一千六百钱!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关中的经济已经崩溃,人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大约三个原因,导致关中经济崩溃:第一,始皇帝连续三年出游,特别是第二年走那么远,大队人马几乎一年的时间都在路上游荡,后勤补给能拖垮经济;第二,皇帝下令将天下富户十二万集中到咸阳,这些人的粮食供应可全靠关中应付,关中农业没有大的改变,突然增加十二万户,上百万人,张口吃饭,关中的粮食肯定供应不上——要知道,移居咸阳的十二万户,和小农之家每户四五口人不同,他们是富户,每户人口都不少;第三,就是在“无事”的那一年,各地征发的刑徒可并不少,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要到咸阳服役,无论是修宫殿,还是修陵墓,粮食同样要由关中支应。三重压力之下,关中的粮食不够吃是可以想见的。府库的存粮见了底,粮价自然上涨。至于大索二十日对经济的影响,在这些因素面前,倒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三十二年,皇帝再次出巡,这一次的目的地是燕地。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北而行。这一次,皇帝的使命是“坏城郭,决通堤防"。除了郡、县所在之处外,所行之地沿途的所有城邑都被毁除,各条河流上的堤坝也全都平毁。漳水边的赵长城、易水边的燕长城全都在平毁之列。由于皇帝的这一举措,后世一想起城池,最起码也是县城,乡、镇是不可能有城池的,除非它正好在关隘上。

这次巡游的终点是碣石山,这里已经是山海交汇之处。不知道皇帝是否还祭祀了这座不高的名山,但同样让李斯在山上进行了刻石。

所谓”刻石“,可不是普普通通地立一块碑了事(虽然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是在悬崖峭壁上找到一处相对平滑、完整的山石,刻上文字。刻石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典礼,有向天地昭告的意味。所有的刻石都由丞相李斯亲自撰写并篆书,由能工巧匠攀爬甚至悬挂在悬崖边,将文字刻在石头上,既隆重又危险。没有相当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碣石山刻石期间,皇帝还召见了燕人卢生。卢生同样告诉皇帝,海外有仙山,仙山中有仙人,这一次卢生还提出了仙人的**:羡门、高誓,能制长生不老药。皇帝很是因此而动心。


  (https://www.xxxqq.cc/0/151/50316387.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