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3章 军垦城不会缺席
他砌出的护坡,石块错落有致,缝隙均匀,仿佛天然生成,比机械喷涂的水泥护坡更多了一份厚重与美感。
在砌完最后一块石头后,库尔班江老人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用凿子轻轻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抽象的白杨树图案——那是他独特的标记。
施工队长好奇地问:“大叔,您刻这个干嘛?”
老人望着即将通水的渠道,目光深邃:
“这渠,以后要流很多年水,养很多人。我老了,可能看不到它完全发挥作用的那天。”
“但留下这个记号,以后我的孙子,孙子的孙子,路过这里,就能知道,他们的爷爷,曾经为这条‘生命渠’出过一份力。”
“这就像……就像在这片土地上,签下了我的名字。”
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原来,这位沉默的石匠,是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与这项伟大的工程,以及这片土地的未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段,施工队面临着另一个挑战——风沙对已建成渠道的侵蚀和淤积。虽然设计了防沙网,但效果有限。
马建国项目部的技术员小赵,一个刚从林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看着被流沙不断掩埋的管沟,忧心忡忡。
他提出了一个在大家看来“不务正业”的建议:
在渠道两侧,因地制宜地种植耐旱的梭梭树和红柳,构建生物固沙带。
“小赵,咱们是修水利的,不是搞绿化的!工期这么紧,哪有闲工夫种树?”有人反对。
“就是,种了能活吗?这鬼地方,水比油还贵!”
小赵没有放弃,他找来了大量的资料,向马建国和陈山河论证:
梭梭和红柳耐旱、耐盐碱,根系发达,固沙效果极好。
一旦成林,可以大大减少风沙对渠道的威胁,降低长期维护成本。而且,它们还能改善小气候,意义深远。
他还算了一笔账:“前期投入一些水养护树苗,看起来是浪费,但从渠道全生命周期看,是省钱的!这叫‘以生态养工程’!”
马建国被小伙子的执着和长远眼光打动了。
他力排众议,划拨出一部分经费和人力,支持小赵的“副业”。
于是,在紧张的施工间隙,出现了一支“不务正业”的小分队。他们利用施工废水和收集的雨水,小心翼翼地在渠道两侧的沙地里,栽下一株株看似弱不禁风的树苗。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树苗常常被风沙掩埋或被烈日烤焦。
小赵和他的“植树小队”就像呵护婴儿一样,不停地补种、浇水、搭建简易遮阳棚。
很多工人一开始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但小赵不为所动,日复一日地坚持。
奇迹在坚持中发生。几个月后,第一批成活的梭梭苗在风中挺立,泛出点点绿色。
虽然稀疏,却给茫茫戈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老石匠库尔班江看到后,对马建国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巴郎子(小伙子),亚克西(好)!他做的,是给子孙后代积德的事情。”
阿迪力和其他当地的管水员看到后,也主动加入了植树队伍,带来了本地特有的沙生植物种子。
渐渐地,渠道两旁出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绿色丝带。
它们不仅守护着渠道,更成为了戈壁滩上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一些小鸟和小动物前来栖息。
小赵的“不务正业”,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工程建设,不仅是征服自然,更是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未来播下绿色的种子。
就在戈壁段施工最吃紧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沙尘暴袭击了工地,持续时间长达三天。
通往外界的道路被流沙阻断,补给车辆无法进入。工地的存粮和饮用水眼看就要见底。
工人们顶着风沙,坚守岗位,保护已完成的工程,体力消耗巨大。饥饿和焦躁的情绪开始蔓延。
消息传到附近的阿瓦提乡,乡亲们急了。艾山大叔第一个坐不住了,他拄着拐棍,在村里大声吆喝:
“修水渠的‘客人’们断粮了!他们是为了咱们才受这个罪的!咱们不能看着!”
没有动员,没有组织,朴实的村民们自发行动了起来。
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白面、羊肉干、馕饼都拿了出来。可是,道路不通,怎么送过去呢?
几位熟悉地形的年轻牧民站了出来,他们牵出自家最强壮的路驼,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驼队。
村民们把汇集起来的粮食、装满水的水囊,牢牢地捆在骆驼背上。
风沙依旧猛烈,能见度不足十米。牧民们凭着对地形的绝对熟悉,牵着骆驼,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风沙中艰难前行。十几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大半天。
当这支满身沙土的驼队,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工地营地时,马建国和工人们都惊呆了。
看着从骆驼背上卸下的,还带着村民体温的粮食和清水,许多硬汉子的眼眶都湿润了。
艾山大叔代表乡亲们,把东西交到马建国手里,朴实地说:
“马队长,东西不多,是大家的一点心意。你们吃饱了,才有力气给我们引来‘幸福水’!”
那天晚上,工地的临时厨房里,用村民们送来的面粉,做成了一锅锅热腾腾的面条。
这面条,汇聚了阿瓦提乡家家户户的心意,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百家面”。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这碗意义非凡的面条,感觉格外香甜,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马建国端着碗,对全体工人说:“同志们,看到没有?这不仅仅是一碗面!这是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我们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这条渠修好,把水给他们送过去!”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这碗在风沙戈壁中传递的“百家面”,浓缩了兵地之间、民族之间最质朴、最深厚的情谊,成为了“清泉计划”中最温暖、最动人的记忆之一。
它让所有建设者更加坚信,他们流淌的汗水,终将化作甘泉,滋润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渴望幸福的心田。
工程的脉搏,与民心的跳动,在这一刻,同频共振。
“北疆清泉计划”的浩大工程,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各方力量。
作为兵团精神的发源地和人才摇篮,军垦城自然不会缺席。
这座矗立在戈壁上的新城,虽然远在数百公里之外,但其对工程的关注与支持,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
首先行动起来的是王丽娜领导的战士新能源公司。
在解决了勘察队的野外用电难题后,叶风看到了更大的需求。
她主动联系指挥部,提出无偿援建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专门为沿线那些尚未通电、或者电网脆弱的施工营地和未来泵站提供清洁能源。
“清泉计划需要动力,动力离不开电力。我们军垦城的企业,不能只站在旁边鼓掌。”
王丽娜在公司的决策会上这样说。很快,一支由战士能源公司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光明小队”开赴工地。
他们带着高效光伏板和储能设备,如同当年的军垦战士安营扎寨,在一个个节点上,将阳光转化为驱动水泵和照亮夜晚的动能。
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着军垦城与工程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号。
一天,一辆老旧的“东方红”拖拉机,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重型卡车,从军垦城农机站出发,运往戈壁段工地。
随车同行的,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军垦城第一代农机手,退休多年的李大爷。
这辆编号“07”的“东方红”拖拉机,是当年垦荒时的功勋机械,虽然早已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
但李大爷一直精心保养,视若珍宝。当他从在工地工作的儿子那里听说,有一段松软沙地,大型机械容易陷车,影响材料运输时,他坐不住了。
“我那老伙计,履带宽,底盘重,专门治这种软沙子!”
李大爷找到农机站领导,坚决要求把他的“铁牛”送到前线去。“它退休了,但它的力气还没退休!让它再去发挥发挥余热!”
“铁牛07”到达工地后,果然不负众望。在其它轮式车辆望而却步的沙地区域,它吭哧吭哧地牵引着拖车,稳稳地将水泥、砂石运送到指定地点,成了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李大爷也没闲着,主动留下来当了几天“技术指导”,教年轻司机们如何在这种特殊路况下操控履带车辆。
看着这台饱经风霜却依然有力的老拖拉机,马建国感慨地对工人们说:
“看见没?这就是咱们军垦城的家当!老的、旧的,只要还能出力,就绝不闲着!这种精神,比什么都宝贵!”
李大爷和她的“铁牛”,用行动诠释了何为“退役不褪色”。
工程的艰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的野外作业,与家人分离,面对枯燥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一些年轻队员难免会出现思乡情绪和心理波动。
这个消息传到军垦城团委。曾经在兵团价值观重塑活动中深受触动的年轻一代坐不住了。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名为“心灵驿站”的志愿小组。
他们的支援方式很特别——不送物资,送“精神食粮”。
他们广泛收集军垦城老中青三代人的照片、故事,特别是老一辈军垦战士开荒造田的珍贵影像和口述历史,制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和短视频。
他们发动城里的中小学生,亲手绘制鼓励的卡片,写上稚嫩而真诚的祝福。
每隔一段时间,一个个装满这些“精神食粮”的U盘和包裹,就会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各个工地。
工人们在休息时,围在一起观看军垦城的历史影像,阅读孩子们画的彩虹和太阳,听着来自故乡亲人的语音问候,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内心又重新充满了力量。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看到屏幕上那些比我们当年条件更艰苦的老兵们,用坎土曼和血肉之躯开辟出绿洲时,我们眼前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叔叔阿姨辛苦了,你们是最棒的!’时,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身后,站着整个军垦城。”
阿依江和刘军垦虽然政务繁忙,但始终心系工程。
他们商定,利用一个周末,轻车简从,前往几个关键标段“探亲”——
不仅仅是视察工作,更是看望慰问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其中不少就是从军垦城走出去的干部职工。
他们没有事先通知,直接来到了戈壁段马建国的项目部。
当时正是午休时间,他们看到工棚里,墙壁上贴满了军垦城“心灵驿站”送来的孩子们的笑脸图画;看到库房里,李大爷送来的“铁牛07”正在检修保养;看到食堂角落里,堆放着战士能源公司送来的光伏备件。
阿依江走到正在休息的工人们中间,坐下来,像拉家常一样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想法。
刘军垦则仔细查看了工程进展,特别关注了小赵负责的生物固沙带的成活情况。
当听到马建国讲述“百家面”的故事,看到工人们虽然皮肤黝黑、嘴唇干裂,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乐观时,阿依江动情地说:
“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在这里流的每一滴汗,军垦城的父老乡亲都记在心里!”
“你们挖掘的不仅是渠道,更是在续写我们兵团精神的时代篇章!军垦城,永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刘军垦也铿锵有力地表示:“看到大家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战斗力和创造力,我就看到了我们兵团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清泉’必将流淌,精神必将传承!”
这次特殊的“探亲”,没有盛大的场面,却无比温暖人心。
领导们的肯定和关怀,以及背后军垦城源源不断的、有形无形的支持,如同强心剂,让一线建设者们倍感荣光,斗志昂扬。
来自军垦城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从不同方向汇入“北疆清泉计划”的宏大叙事中。
它们或许是技术的支持,或许是物质的援助,或许是精神的鼓舞,但无一例外,都带着军垦城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
这股力量与工地上的汗水、与各族群众的期盼融合在一起,共同托举起那即将奔涌而来的、滋养北疆未来的生命之水。
工程的根基,因此而更加深厚;前行的脚步,因此而更加坚定。
(https://www.xxxqq.cc/14/14523/85850588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