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1章 东非国
塔国残余的强硬派势力撤退到偏远的山区和边境地带,在外部势力的暗中支持下,进行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给联盟的治理带来持续的安全威胁。
国际上,米国及其盟友加大了对索马联盟的舆论攻击和经济制裁力度,指责其“武力扩张”“破坏地区稳定”。
尽管叶眉通过外交努力争取到了一些国家的理解或中立,但国际环境依然严峻。
在联盟内部,关于未来政体的讨论也开始出现分歧。
以杨三为代表的军方少壮派,倾向于更直接、更集权的统治方式,认为“民主”和“自治”会降低效率,削弱联盟的战斗力。
而一些从塔国投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地方领袖,则期望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利。
叶柔站在地图前,如今联盟的版图已经比叶雨泽来访时扩大了近一倍。
她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军事上的胜利相对容易,但如何将这片广袤土地、众多民族真正融合成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现代国家,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漫漫长路。
她想起了父亲叶雨泽离开时的话:“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发展的硬道理才是根本。”
眼下,她需要先巩固现有的成果,将新领土彻底消化。
然后,才能稳妥地推进那幅共和国的蓝图,或许,真的到了那时,拉拢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建“东非联邦”或“东非共和国”的时机,才会真正成熟。
东非的霸业,正在从军事征服走向更深层次的制度构建与国家治理。
叶柔、叶眉和他们的同伴们,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将深刻影响这片古老大陆的未来。
而像哈吉和莱瓦这样的普通士兵,他们的忠诚与热血,依然是这片梦想之地最坚实的基石。
索马联盟对塔共和国故土的整合,远不止于地图上颜色的改变和权力结构的更迭。
这是一场深入社会毛细血管的变革,其最真切的感受者,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如同干旱已久的土地遭遇甘霖,开始悄然焕发生机。
在曾是塔国边境重镇、如今已纳入联盟管辖的“瓦萨镇”,每周一次的集市恢复了往日的喧嚣,甚至更胜往昔。
过去,塔国军队的盘剥和动荡的安全局势让集市萧条不堪,如今,联盟士兵在集市外围巡逻,确保安全,却绝不干涉交易。
老农夫卡布牵着两只山羊来到集市,他原本只想换点盐和布料。
没想到,联盟新设立的“公平秤”处,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个惊喜:他的山羊按重量和品相,可以直接兑换成EASU货币,或者换取来自联盟腹地、品种优良的种子和化肥。
卡布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新的玉米种子和一小袋化肥。
联盟的农技员还在集市一角开设了临时讲堂,用当地土语讲解如何科学种植。
卡布蹲在人群外围,听得入神。他种了一辈子地,第一次听说下种还有这么多讲究。
他摸了摸口袋里坚硬的种子,心里头一次对秋天的收获充满了确定的期待。
集市上,来自军垦城体系的廉价而结实的农具、色采鲜艳的布料、味道奇特的东方调料,以及最受欢迎的太阳能灯,成为了抢手货。
对于习惯了煤油灯昏暗光线的家庭来说,一盏能在夜晚带来光明的小小太阳能灯,几乎是革命性的产品。
小商贩阿依莎的摊位上,这种灯卖得最好,她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悄悄对隔壁摊位的姐妹说:
“这下晚上孩子们能看清书本了,我也能多缝几件衣服了。”
在干旱的东非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
联盟工程队进入新领土后,优先项目之一就是修复和挖掘水井。
在“库马村”,当第一口由联盟资助的深水井打出清澈的井水时,全村妇女几乎载歌载舞。
以往,她们每天要步行数小时去遥远的、浑浊的河沟取水。
如今,取水点就在村中心,节省下的时间,她们可以用来照顾家庭,甚至参与联盟组织的编织、养殖等小型生产项目。
女孩艾莎的命运也因此改变。过去,她负责帮母亲取水,无法按时上学。
现在,她不仅能准时坐在教室里,学校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塔国时期,学校只有一间漏雨的土坯房,老师时有时无。
联盟接管后,迅速修缮了校舍,送来了崭新的课本和桌椅,最重要的是,派来了经过培训、能领到稳定薪水的教师。
新课本用联盟通用语和本地语言双语编写,内容充满了对东非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赞美,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
艾莎最喜欢的是自然课,老师带来的地球仪让她知道,世界远不止于她生活的这片红土地。
联盟特别强调女童教育,甚至对送女孩上学的家庭给予少量EASU补贴。
这一政策起初遭到一些保守长老的反对,但看到女孩们读书后更加明事理,甚至能帮家里看懂联盟发放的农业通知、计算收支,反对的声音渐渐小了。
知识的光芒,开始照亮一代女性的未来。
过去,塔国地区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许多妇女在家中生孩子,风险极高。
联盟在每个规模以上的村镇都建立了简易诊所,配备基础药物和助产士。
孕妇产前检查、新法接生逐渐推广。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这赢得了妇女们最由衷的支持。
年轻的母亲娜迪亚抱着她在诊所平安降生的儿子,对联盟派来的女医生感激涕零:
“您和联盟,给了我孩子两次生命。”
对于男人们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新的谋生机会。
联盟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铺设光缆、建造公共设施——需要大量劳动力。
杨大负责的贸易公司联合联盟工务部门,组织了众多的工程队,优先招募当地青年。
莱瓦的表兄马利克就在这样的工程队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能赚取稳定的EASU工资,这比过去靠天吃饭、偶尔被拉去当壮丁强太多了。
尽管工作辛苦,但马利克觉得生活有了奔头,他计划攒钱买一辆摩托车,以后可以往返更远的地方干活。
当然,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旧有的部落恩怨、地方势力在联盟力量尚未完全渗透的角落依然存在。
EASU的推广也遇到阻力,一些老人更信任实物交换或原有的、正在飞速贬值的塔国货币。
联盟的行政命令在基层执行时,也会因为文化差异和理解偏差而打折扣。
但总体而言,生活的改善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
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用脚投票,他们不关心高层的政治博弈,只关心谁能让他们吃饱饭、孩子有学上、生病有医看。
显然,索马联盟做到了塔国政府几十年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当底层社会悄然变革时,位于索国首都海滨王宫的联盟核心层,正在为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上层建筑而进行着激烈的思考和辩论。
叶柔提出的“渐进式共和国”构想,进入了实质性的细化阶段。
一次由叶柔主持的核心层扩大会议上,气氛严肃而热烈。
参会者除了叶柔、叶眉、杨大,杨三这“四驾马车”外,还包括了联盟的总参谋长、负责内政和经济的重臣,以及几位刚从稳定下来的新领土选拔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地方领袖。
议题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
“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必须归于中央的!”
杨三率先发言,语气铿锵,带着军人的直率,“国防、外交、货币政策、跨区域的基础设施规划,这四项是联盟的命脉,必须由中央统一掌握,地方不得有任何异议!”
一位来自新领土、原塔国地区有名望的长老阿卜杜勒谨慎地开口:
“杨三将军所言极是。但是,对于地方事务,比如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地方性的小型市场管理、非主干道路的维护,是否可以考虑由地方议会自行决定?这有助于安抚民心,体现联盟对我们独特文化的尊重。”
叶眉点头表示赞同:“阿卜杜勒长老的建议很有建设性。我们可以借鉴联邦制的经验,制定一份《权力清单》。”
“清单明确列举中央专属权力、地方保留权力,以及需要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权力。”
“比如,教育大纲和主要法律由中央制定,但教学语言和部分地方法规细则,地方可以有一定自主权。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给予了灵活性。”
叶柔总结道:“这个思路很好。请内政部门牵头,起草这份《权力划分纲要》。”
“原则是‘央地共治,集权为主,自治为辅’。我们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但这个政权不是要扼杀地方的活力,而是要更好地整合资源,为所有地区服务。”
议题二:国家名称与政体。
关于未来国家的名称,会上提出了几个方案:“东非共和国”、“索马联邦”、“尼罗河上游联盟”等等。
叶柔倾向于“东非共和国”。她阐述理由:“‘东非’地理概念清晰,有区域号召力,不局限于我们目前的版图,为未来可能的联合预留了空间。”
“‘共和国’则明确宣示了权力属于人民,而非家族或神权,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志。”
杨三对此有些疑虑:“‘共和国’听起来是不是太……温和了?我们现在可是用枪杆子打下的江山。”
他更倾向于保留“联盟”的军事同盟色彩,或者使用更强势的名称。
叶眉反驳道:“杨三,正是因为我们有了稳固的军事基础,才更需要用‘共和’与‘法治’的外衣来软化形象,争取国际认同和内部长治久安。”
“EASU要想成为区域货币,必须依托一个被广泛承认的、稳定的主权实体。一个‘共和国’比一个‘联盟’在国际法上更具正统性。”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大家初步认同了“东非共和国”的方向,但一致认为宣布的时机需要极度谨慎,必须是在内部整合完成、外部压力相对减小的窗口期。
议题三:权力机构的设置。
叶柔提出了构建“东共和国临时人民议会”的设想,作为过渡时期的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
议席由几部分构成:原索马联盟核心区代表、新领土各行政区按人口比例选举的代表、军队代表、以及重要的行业和专业人士代表。
“这个议会不是摆设,”叶柔强调,“它将负责审议并通过联盟的基本法律、预算、重大政策。虽然初期其权力会受到执行委员会的制约,但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制度的框架。”
对于行政权力,则明确由“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叶柔、叶眉、杨大,杨三作为核心委员,再吸纳几位关键部门负责人和新领土的杰出人物。
叶柔隐隐被推举为委员会主席,成为这个新生政体的掌舵人。
这些高层设计的细节,通过联盟逐渐完善的宣传网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
虽然大多数百姓并不完全理解“联邦制”和“共和国”的区别,但他们能感受到的是,秩序在建立,规则在明晰,一个比以前更强大、也更讲道理的政权正在形成。这种确定性本身,就带来了莫大的安全感。
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危机并未远离。
塔国残余势力与境外干涉力量勾结,发动了一场针对新建成水电站的恐怖袭击。
虽然袭击被及时挫败,但仍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杨三勃然大怒,加强了对边境和关键设施的军事管控,并开展了新一轮的清剿行动。
这件事也给所有沉浸在乐观情绪中的人敲响了警钟:敌人并未消失,他们只是在等待时机。
米国政客们虽然不再有激烈的反应,但小动作还是有的,加上他们的小弟们心领神会,国际制裁的效应开始显现。
一些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变得困难,价格飙升。
叶眉的经济团队压力巨大,一方面要维持EASU的汇率稳定,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更隐蔽的贸易渠道。
她不得不加大与一些立场暧昧的“国际商人”的合作,这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当然,她们身后还有兄弟集团和兄弟集团,这就走坚强的后盾,加上二红和玛莎这两位母亲。看到两个女儿干了这么大的事儿,自然全力支持。
要知道如今的军垦超市早已经成为庞然大物,所以她们稳定的货源成了叶家姐妹的有力帮手。
什么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基层,新旧观念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联盟推行的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禁止童婚、保障妇女财产继承权,在一些保守地区遭遇了无声的抵制。一位联盟派往地方的女法官,甚至收到了匿名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叶柔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韧性。
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挫折是必然的。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触动的是千百年来固化的利益和观念。”
“遇到反抗,正说明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不能只靠强硬,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她指示司法部门,对于威胁法官的行为要坚决打击,树立法律权威。但同时,对于民间习俗的改变,要注重宣传教育,发挥当地开明长老的作用,循序渐进。
对于国际制裁,她要求叶眉在确保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做出一些战术性的让步和姿态,以缓和外部压力,为内部发展争取时间。
普通的民众,如农夫卡布、女商贩阿依莎、学生艾莎、工人马利克,他们并不清楚高层的这些艰难决策。
他们只是继续着各自的生活,在联盟带来的新秩序下,努力抓住每一个改善生活的机会。
他们的坚韧、他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自下而上的力量,默默地夯实着“东非共和国”未来的根基。
哈吉和莱瓦依旧驻守在边境。此时的边境线,已经比之前向塔国腹地推进了很远。
他们守卫的不再是危机四伏的防线,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新土。
莱瓦在给家里的信里写道:“这里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安心上学了,集市上什么都能买到。虽然偶尔还有冷枪,但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夜幕降临,瓦萨镇和成千上万个类似的村镇,亮起了星星点点的太阳能灯光。
这光芒虽然微弱,却顽强地驱散着古老的黑暗,照亮了一条通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
叶柔站在王宫的露台上,眺望着这片逐渐被点亮的土地,她知道,最艰难的部分或许尚未到来,但联盟——
或者说未来的共和国——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无法轻易撼动的根。
为此,无数人都在努力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生活才会一天天好了起来。(本章完)
(https://www.xxxqq.cc/15/15839/860143539.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