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哈?!
防盗章节,4点前上传正文。
·
·
·
·
·
·
在我国北边这块地儿,一直以来都有好多游牧民族出现又消失,要说在北方最牛、建国家最多的,那就是鲜卑人了。
鲜卑前后建了11个国家,他们是那些草原游牧民族里建国家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还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会儿,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鲜卑族从东汉那时候就开始崭露头角,匈奴被逐出北方后,他们就接管了北方的草原。
到了十六国那会儿,鲜卑人陆陆续续建立了不少国家,像慕容燕国、西秦、南梁,还有代国等等。最后,拓跋家族建立了北魏,把北方给统一了。
不过,有强盛就必然有衰败。
曾经称霸北方的鲜卑人,因为一连串的分裂和实力下滑,最后就慢慢跟其他民族混在一起了。
鲜卑人其实是由多个不同源头但共享一种文化的族群组合起来的,不是单指某一个民族。
他们最初是从东北那边发展起来的,因为东北那块地方地理环境很特别,所以慢慢就形成了有特色的鲜卑文化。
匈奴的风光日子终于到头了。在汉武帝那会儿,霍去病就像个神偷,把他们的命脉——泉水给端了,匈奴因此受到了重创。
时间一到东汉,匈奴又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两拨。
南匈奴挺识时务,直接投了汉朝,成了小弟。
北匈奴呢,还是死守着西伯利亚那片地,时不时还往南边跑,想捞点好处。可到了汉和帝那会儿,窦宪和南匈奴联手,直接对北匈奴发起了猛攻。
结果,北匈奴抵挡不住,只能灰溜溜地往西边跑了。
北匈奴打了败仗往西边跑了之后,南匈奴就跑到河套那块地儿靠上了大树。
鲜卑族一看,漠北那边儿竟然空荡荡的,没人管了,那他们肯定不客气。
所以,鲜卑人就从东北那边儿出来,大摇大摆地进了蒙古高原,成了匈奴之后漠北的新老大。
在这儿,鲜卑人不光占了匈奴以前的地盘,还把北匈奴留下的十多万户人家都给收编了,鲜卑人这下子可真是发了大财。
这也就是为啥有人会说鲜卑人是匈奴的后代了。
鲜卑族掌控了北方地区后,跟匈奴差不多,也成了汉朝边境上的一个大麻烦。
不过,鲜卑的各个部落对汉朝边境的侵扰,多数时候还只是小打小闹,没形成啥大气候。
但到了汉桓帝那会儿,鲜卑族里出了个挺厉害的人物,跟以前的冒顿单于有一拼,这人就是檀石槐。
东汉朝廷当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旁边崛起一个强大的鲜卑帝国。
到了汉灵帝那会儿,他们就联合了匈奴、乌桓,一起出兵去打鲜卑。
檀石槐这家伙可狡猾了,故意把敌人引进自己的地盘,然后突然发起攻击,一下子就把联军给全歼了。
这一仗,檀石槐可算是出了大名,汉朝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汉朝只好使出老一套,想和亲来解决问题,但檀石槐根本不买账。
从那以后,汉朝和鲜卑就一直不对付,跟以前跟匈奴的恩怨似的,没完没了。
檀石槐去世后,鲜卑部落没了强有力的头领,很快就散了伙。
但到了三国那会儿,鲜卑又冒出了一位牛人,名叫轲比能。
这家伙跟檀石槐一样,又把鲜卑给统一了。
这下可好,他成了曹魏北边的大麻烦,就像是悬在魏国头顶的一把大刀,让人头疼不已。
后来,幽州刺史王雄看不下去了,就派了个杀手韩龙去把轲比能给干掉了。
这么一来,鲜卑又分裂成了一盘散沙。
轲比能去世后,鲜卑族的人就开始窝里斗,没心思再往南边扩张了,这样一来,曹魏的北方边境就安宁多了。
鲜卑族里面也分裂成了好多小部落,最有名的要数慕容、宇文、段、乞伏、拓跋、秃发、吐谷浑这几个部族。这些部族后来还一个个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那个时候,慕容家族一连搞了好几个国家,像前燕、后燕、西燕还有南燕,就是《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心心念念想要复兴的那个燕国。
还有乞伏家建立了西秦,秃发家弄了南凉,拓跋家搞了个代国,吐谷浑家也有自己的吐谷浑国,等等。十六国那会儿,鲜卑的各个部族建的国家最多,时间也最长。
尽管鲜卑的各个部落建了不少国家,但都没能维持太久。
拓跋家建的代国,还有慕容吐谷浑家建的吐谷浑国,算是存在时间比较长的了。
特别是代国,后来发展成了魏国,最后统一了北方,人们叫它北魏。
北魏把都城定在了平城,那时候,北魏主要的地盘就在中原,跟南方的南朝对着干,形成了南北朝里的北朝。
后来北魏往南发展,把蒙古高原给让出来了,鲜卑里的柔然部落就趁机占了长城以北的地方,开始对北魏构成威胁。
到了孝文帝掌权那会儿,他特别佩服汉族的文化,就铁了心要进行汉化改革。
头一件事儿,就是把皇族的拓跋姓给改成了汉人的元姓,从此以后,元就成了北魏皇族的姓。
孝文帝不光干了这一件,他还迁都到了洛阳,让鲜卑人都改成汉姓,学说汉语,穿上汉服,甚至鼓励他们和汉族人通婚。
这一连串的操作,直接把北魏这个鲜卑王朝变成了汉化的国家。
因为这个,孝文帝还被人开玩笑叫做“北魏汉化一把手”。
虽说孝文帝之后,有的皇帝想恢复鲜卑的老规矩,可鲜卑人的汉化和慢慢消失,已经是挡不住的事儿了。
到了隋唐那会儿,尽管还有些像长孙、尉迟、宇文、慕容、独孤这样的大姓鲜卑家族没改成汉人的姓,但他们早就已经不把自己当鲜卑人了。
这些家族成了汉族里的关陇贵族圈子的一员。
这么一来,鲜卑族的主要部分就完全和汉族合在一起了。
但是鲜卑人还有一些残留部落,像东北那边儿的宇文氏鲜卑,他们后来变成了挺有名的契丹族和库莫奚。
契丹族又把库莫奚给并了,两族合一块儿,到了宋朝时,就在宋朝边境上崛起了个辽国。
辽东那边的鲜卑呢,变成了室韦,室韦又慢慢发展,最后变成了蒙古族。
如今东北的少数民族里头,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也都能追溯到鲜卑的血脉。
除了东北地区,慕容氏的某些鲜卑族人后来变成了吐谷浑部落,他们在西北地区定居下来。
受到汉族文化和吐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吐谷浑这支鲜卑与辽东地区的鲜卑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吐谷浑部落正是现今土族人的祖先,所以土族人可以说就是鲜卑人的后代。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里,鲜卑族对汉族的影响可谓独一无二。
隋唐那会儿的文化,鲜卑文化的影子可深了。想想看,以前日本人学隋唐文化,现在他们骄傲的和服、茶道、花道、剑道,还有榻榻米、推拉门、生鱼片这些,都是那时候汉文化的宝贝。
而这些宝贝啊,其实是鲜卑文化和传统汉文化搅和在一起的产物,这才有了那么辉煌的隋唐文化。
秦汉时候,匈奴强盛,鲜卑被匈奴管着,但汉武帝打败匈奴后,鲜卑开始南下,占了乌桓的旧地。
东汉后期,鲜卑部落散布在辽东到河套一带,时不时跟汉朝打仗,也有时投降。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鲜卑就彻底占了蒙古高原,成为新的草原主人。
到东汉末年,鲜卑出了个大人物檀石槐,他是中部鲜卑的首领,公元156年左右出生。
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把部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块,每块设大人管事。
他的势力东到辽东,西到乌孙,南接匈奴,北达丁零,控制了上万里的地盘。
三国时候,鲜卑各部继续分裂。
东部和中部的轲比能统一了部分鲜卑,公元228年到233年跟曹魏对抗,但公元235年被魏国派人刺杀,鲜卑又乱成一锅粥。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了,鲜卑族抓住机会大举南下,进入中原。
这时候他们开始建国,慕容氏先建前燕,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在棘城(今辽宁义县)建都。
慕容氏一族出了五个燕国: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这些国家在中原北部轮番上阵,控制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但前燕公元370年被前秦灭,后燕公元407年亡,西燕、南燕、北燕也陆续灭亡。
拓跋氏那边更牛,他们公元315年建代国,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北魏。
北魏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起步,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乱局。
北魏后期,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行大改革。
他让鲜卑人学汉文化,改穿汉服,用汉语,鼓励跟汉人通婚。
最关键的是改姓,皇族拓跋氏改成元氏,其他贵族也跟进,比如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啥的。
这改革加速了鲜卑的汉化,但也引起内部反弹。公元523年到528年,六镇起义爆发,北魏士兵闹事,导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西魏公元557年被宇文氏取代,建立北周,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公元577年灭了北齐。
北周的宇文氏是鲜卑宇文部出身,他们控制关中,推行府兵制。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隋,杨坚有鲜卑血统,他的妈是独孤氏。
隋朝公元589年统一中国,但公元618年被李氏取代,建立唐朝。
李渊的祖先也带点鲜卑血脉,他的妈是独孤氏,唐太宗的皇后是长孙氏。
唐朝时候,鲜卑贵族如长孙无忌、宇文士及还在朝堂,但他们已经自认汉人了。
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到唐中后期就没了,融入汉族、蒙古族、藏族等。
锡伯族自称是鲜卑后裔,主要在新疆辽宁,人口几万,从事农业。
土族在青海,部分来自吐谷浑。鄂伦春、鄂温克也可能有鲜卑血统。
现在说说后人,尤其是那八大姓:宇文、綦、斛律、慕容、独孤、长孙、贺兰、尉迟。
这些是没完全改掉的鲜卑姓,在北魏改革中坚持下来,概率很高是鲜卑后裔。
宇文氏出自鲜卑宇文部,早年在大兴安岭东,建北周,人口现在约80万,分布河北行唐、内蒙古赤峰、陕西咸阳等地。
斛律氏是鲜卑斛律部,北齐时候有名将斛律光,人口2000左右,主在山西介休和吕梁中阳,多简化为斛姓。
长孙氏是北魏皇族分支,唐太宗皇后长孙氏,人口3000左右,在陕西咸阳永寿县。贺兰氏源自贺兰部,人口1万,湖南占五分之一。尉迟氏来自尉迟部,隋唐有将领尉迟恭,人口4000,河北占四分之一,其次河南山东。
这些姓氏的人,现在基本是汉族,生活跟大家一样,没啥鲜卑风俗了。但他们的祖先确实是鲜卑贵族,参与了南北朝的乱世和统一。
鲜卑入主中原,带来了府兵制、均田制这些,对隋唐制度有贡献,也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中国历史就是这样,各民族你来我往,融成一家。鲜卑没消失,只是变了形式存在。
除了这八姓,鲜卑改的汉姓还多,比如元、穆、陆、贺、刘、楼、于啥的,好多汉人可能不知不觉有鲜卑血统。分子人类学研究显示,鲜卑遗骸的基因跟现代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有亲缘,北方汉人也有点。
锡伯族是拓跋鲜卑后裔,清朝编入八旗,现在新疆有锡伯自治县。吐谷浑后裔部分融进藏族,青海土族也沾边。鲜卑的影响不光在姓氏,还在文化上,比如北朝的佛教石窟、雕塑,很多是鲜卑人推动的。
总的来说,鲜卑族消失是历史必然,游牧民族进中原,学农耕、改习俗,就融进去了。但后人还在,通过姓氏能追根溯源。
如果你姓那八个之一,恭喜,祖上可能是草原贵族。别觉得远,历史就是这样连着的,大家都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本章完)
(https://www.xxxqq.cc/1679/1679995/1111049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