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5章 招牌动作诞生
砰砰砰砰砰。
周兵的步幅型曲臂则启动“步幅爆发”。
他的步频仍维持4.0步/秒,却将步长从2.4米拓展至2.5米,这是他目前能达到的最大步长。
为了支撑如此大的步长,他的曲臂摆臂幅度增至38厘米,左右摆臂的牵引力带动髋关节前送幅度增加2厘米,蹬地时脚掌触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达84%。
他的身体倾斜角度恢复至4°,通过增大向心力来平衡大步幅带来的稳定性压力,核心肌群的工作重心转向“髋关节控制”,确保步长拓展时不出现失衡。
75米处,周兵的步幅优势让他的速度提升明显,与谢正业的差距开始减慢——
步幅型曲臂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在极速阶段,大步幅带来的距离增益逐渐抵消步频劣势。
此时他的前额已完全湿透。
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服。
却丝毫未影响他的摆臂与蹬地节奏。
曲臂技术带来的低能耗让他在极速阶段仍有充足的体力储备。
可惜还是谢正业更胜一筹。
当然。
周兵也没有想过要和他一战。
自从看着谢震业在200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就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难跟上这样程度的天才。
好在他已经打开了20秒。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破20秒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心态变了。
周兵掌控能力也变了。
节奏更加沉稳。
对比周兵,直臂选手在极速阶段彻底陷入被动。
包括梁佳宏的直臂摆臂已无法支撑更高速度,步频降至3.4步/秒,步长也从2.2米缩至2.1米,蹬地力度比峰值时下降12%,与周兵的差距扩大至3个身位。
梁劲生的呼吸已明显急促,胸腔起伏幅度增至5厘米,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微的喘息声,核心控制能力下降,身体倾斜角度波动在2°-4°,步长稳定性比双曲臂选手差15%。
唐星强和潘星月则因耐力透支,步频降至3.2步/秒,只能勉强维持节奏,与前四名的差距已无法弥补。
弧顶到了。
准备过去。
谢正业这里……
拿出了惊人之举。
“我……我去?!”
赵昊焕看着都愣了。
因为。
刚刚谢正业过去的时候。
竟然在摇头晃脑????
这……
苏神看着。
也有些发呆刹那。
正常情况下,摇头晃脑是不需要有了,上一世谢正业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受过一次毁灭性的大伤病留下了暗伤。
事实是这么做,绝对会影响稳定性。
但是。
现在看到了什么?
明明他在跑动的时候没有这个动作了,为什么在过弧顶的这一瞬间又出现了这个动作?
失误了吗?
NO。
没有。
这不是武断。
苏神看到他过弧顶瞬间的速度。
以及大屏幕上近景镜头他脸上的表情。
都在证明。
这是故意为之。
这……
苏神立刻调动脑海中的认知资源。
开始主动分析。
200米跑的弧顶是弯道与直道衔接的“力学拐点”,该阶段需在5-10米距离内完成从“弯道向心力主导”到“直道平动发力”的切换。
重心转移误差若超过0.5厘米,便可能导致速度损失0.01-0.03秒。
在2201米高原低氧环境下,肌肉控制精度下降,过弧顶的技术难度进一步提升。
谢正业作为“步频型曲臂”代表选手,其100米技术突破中形成的“高速动态平衡能力”,在过弧顶阶段外化为“摇头晃脑”动作。
这一现象引发核心问题:
该动作为何能降低过弧顶难度?
其背后蕴含哪些生物力学与生理学原理?
对身体感知、稳定及发力系统构成怎样的协同运用?
苏神感兴趣了。
他不比其余人,别人看到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调动大脑的认知来进行分析识别。
但是他有这个办法呀。
就像是有些所谓的个人技术,你看起来不合理,但其实背后仔细分析依然有着科学性。
这就是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条件不同所导致的技术不同。
你也可以把他理解成个性化技术。
那现在这个……
苏神开始对于这一波“摇头晃脑”动作,直接在颅内,进行简单的生物力学解析。
从生物力学视角,人体重心位于骶骨上方约5厘米处,头部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6.8%,头部的微小运动可通过“杠杆效应”影响整体重心轨迹。
过弧顶时,赛道弧度骤变导致向心力快速衰减,传统技术依赖核心肌群硬调重心,易出现“调整滞后”。
谢正业的“摇头晃脑”采用“小幅度高频摆动”模式:
头部以颈椎为轴,左右摆动幅度控制在5°-8°,摆动频率与步频保持同步。这种运动产生的惯性力矩,可提前抵消向心力衰减带来的重心偏移。
当身体因弯道轨迹变化出现向外侧偏移趋势时,头部向内侧微摆,通过惯性拉力将重心拉回预设轨迹。
反之,当重心过度内倾时,头部向外侧微调,形成反向平衡力矩。
事实上,赛后在兰迪的科学模型分析下,还真和苏神想的没有差别——
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数据显示。
谢正业过弧顶时的重心转移误差仅为0.2厘米。
远低于周兵的0.4厘米及直臂选手梁佳宏的0.8厘米。
他们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苏神能分析出来。
这一差异的核心在于——
头部运动形成的“预调节力矩”?
让重心转移从“被动修正”转为“主动引导”?
以至于减少了核心肌群的调整负担?
降低了动作变形风险?
如果是这样,那谢正业头部运动对重心转移……就起到了“缓冲调节”作用。
其次应该还有——头部姿态对身体转动惯量的优化。
因为过弧顶的核心技术需求是“快速降低弯道转动惯量,为直道平动发力铺垫”。
那么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分布距离平方成正比,头部作为上半身关键质量单元,其姿态调整可直接影响身体转动惯量大小。
过弧顶的瞬间,谢正业的“摇头晃脑”伴随“头部前倾-侧倾协同”。
在摆动过程中,头部始终保持前倾10°,同时随身体倾斜角度微调侧倾幅度。
这种姿态将头部质量向身体中线靠拢,使上半身质量分布更集中,转动惯量比传统“头部固定”姿态降低12%。
转动惯量的降低,意味着身体从“弯道旋转运动”转向“直道直线运动”所需的能量消耗减少8%-10%。
且转向响应速度提升0.05秒。
事实上,兰迪的模型分析也发现,这一枪谢正业:采用“头部固定”技术,过弧顶时需额外消耗15%的核心肌群能量来克服转动惯量。
而谢正业通过头部运动优化质量分布,核心能量消耗仅增加5%。
为后续直道加速保留了更多耐力储备。
不仅如此,应该还有头部运动对地面反作用力的精准引导。
因为过弧顶阶段的蹬地技术要求从“弯道内外脚不对称发力”转向“直道对称发力”。
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控制直接影响速度衔接。
头部运动通过“视觉-本体感觉反馈闭环”,可提升蹬地反作用力的精准度。
谢正业的头部摆动与蹬地动作形成“时序协同”:
头部向内侧摆动时,同侧脚蹬地发力。
头部向外侧摆动时,对侧脚蹬地发力,两者时间差控制在0.01秒内。
这种协同让视觉系统提前捕捉赛道轨迹变化,通过神经传导反馈至下肢肌群,使蹬地发力点从“弯道外侧脚主导”向“直道双脚均衡”平滑过渡。
而且过弧顶时,双脚蹬地反作用力的不对称性……
或许还会降低。
反作用力对称性的提升,就可以避免因发力失衡导致的速度波动。
让过弧顶后的速度损失控制。
这还只是力学系统的大致分析。
还有“摇头晃脑”动作的运动生理学机制。
因该还调动了头部运动对前庭系统的激活与平衡调控。
人体前庭系统是感知运动状态与维持平衡的核心器官,其椭圆囊、球囊可感知直线加速度,半规管感知角加速度。
过弧顶时,身体从“稳定弯道运动”进入“动态过渡状态”,前庭系统易因加速度骤变产生“平衡感知延迟”。
那谢正业谢正业的“摇头晃脑”本质是“主动激活前庭系统”。
头部的小幅度高频摆动,持续向半规管输入轻微角加速度信号,使前庭毛细胞始终处于“轻度兴奋状态”。
避免因加速度骤变导致的感知滞后。
这种“预激活”让前庭系统对重心偏移的感知灵敏度提升20%,当重心出现0.1厘米偏移时即可触发平衡调节。
而传统技术需偏移0.3厘米才会启动调节。
在低氧环境下,前庭系统的感知阈值会升高15%-20%,普通选手过弧顶时易出现“平衡调节延迟”。
而谢正业通过头部运动激活前庭系统,感知阈值仅升高5%,平衡调节速度比对手快0.003秒,那么就会……显著降低失衡风险。
嗯。
应该还有……
头部姿态对呼吸与能量代谢的优化。
毕竟过弧顶阶段的能量代谢需求是“在维持速度的同时,降低氧气消耗率”。
头部姿态直接影响呼吸道通畅度及呼吸肌工作效率,就会进而影响能量代谢水平。
这时候谢正业的头部前倾10°姿态。
使颈椎与胸椎形成自然生理曲度。
气管机会处于“轻度扩张”状态,气道阻力比“头部后仰”姿态降低18%。
同时,头部摆动带动胸锁乳突肌轻微收缩,间接辅助膈肌运动,使呼吸肌的工作效率提升10%。
在低氧环境下,这一优化让肺部气体交换效率提升8%,每一次呼吸可多摄入5%的氧气,核心肌群的乳酸生成速率降低12%。
可能还有头部运动对神经肌肉控制效率的提升。
过弧顶的技术切换依赖“神经-肌肉系统的快速响应”。
头部运动则可以通过“视觉-前庭-本体感觉整合”,可提升神经信号传导效率。
视觉系统通过头部摆动提前捕捉弧顶后的赛道轨迹,将空间位置信息传递至大脑皮层运动区。
前庭系统同步反馈身体运动状态。
本体感觉系统感知肌群发力情况,三者形成“信息整合闭环”。
这种整合让大脑对肌肉的控制指令更精准,神经信号从大脑传递至下肢肌群的时间缩短0.02秒。
要是这里可以直接测肌电图,那你就会发现——
此时此刻。
谢正业过弧顶时,股四头肌与核心肌群的肌电信号同步性达到90%。
而周兵的同步性为82%。
直臂选手呢?仅为75%-78%。
神经肌肉控制效率的提升,让谢正业的蹬地与摆臂动作衔接更流畅,避免了因指令延迟导致的动作脱节。
再深入点,可能还有“摇头晃脑”动作,对身体系统的协同运用。
比如感知系统:从“单一感知”到“多源融合”。
传统过弧顶技术依赖“本体感觉单一反馈”,对赛道变化的感知滞后;谢正业的“摇头晃脑”将视觉、前庭、本体感觉整合为“多源感知系统”,实现对环境、身体状态的全方位实时监测。
视觉系统通过头部摆动扩大视野范围,提前0.1秒识别弧顶轨迹变化。
前庭系统持续感知加速度与平衡状态;本体感觉系统反馈肌群发力与关节角度。
三者信息经大脑皮层快速整合,形成“环境-身体”匹配模型,使技术调整从“经验驱动”转为“数据驱动”。
这种多源融合的感知模式,让谢正业能根据弧顶的细微轨迹差异。
实时微调动作参数。
就等于是降低了环境变量对技术稳定性的影响。
传统过弧顶的稳定控制依赖“核心肌群单独发力”,易导致核心疲劳。
谢正业通过“摇头晃脑”构建“头部-核心-下肢”协同稳定体系。
或许就莫名将稳定压力……分散至全身?
越想越可能。
头部运动产生的惯性力矩,为核心肌群提供“预平衡信号”,使核心从“被动维稳”转为“主动引导”。
核心肌群则通过微调张力,将头部的平衡力矩传递至下肢;下肢蹬地动作根据核心反馈调整发力方向,形成“头部引领-核心传导-下肢执行”的稳定闭环。
这种协同模式让稳定控制的能量消耗从核心肌群单独承担。
转为全身肌群按比例分担。
核心肌群的疲劳程度就可以降低20%。
更不要说弯道阶段,头部向内侧摆动时,外侧脚蹬地发力占主导。
过弧顶过程中,头部摆动幅度逐渐减小,双脚发力占比从“60:40”平滑过渡至“50:50”。
进入直道前,头部恢复中立位。
双脚实现完全对称发力。
这种“头部姿态-发力比例”的绑定关系。
让发力模式切换从“突变”转为“渐变”。
避免了因发力骤变导致的速度损失。
这小子……
可以啊。
苏神也面露信欣赏。
这。
才是自己想要看见的样子。
看见大家的样子。
走出自己风格的路子。
不是么?
谢正业的“摇头晃脑”技术并非偶然,而是其100米技术突破的延伸与应用。100米短距离冲刺对“高速动态平衡”和“神经肌肉控制精度”的极致要求,为这一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100米训练中,谢正业针对“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平衡控制”,专门打磨了“头部微摆平衡法”——
通过头部小幅度摆动激活前庭系统,提升高速跑中的平衡稳定性。
这一训练让他的前庭系统感知灵敏度提升25%,神经肌肉控制同步性提高18%。将这一能力移植到200米过弧顶阶段,便形成了“摇头晃脑”的技术动作。
同时,100米训练中对“动作精简度”的打磨,让谢正业能将头部运动控制在“有效调节”范围内,避免过度摆动导致的能量浪费。
实验显示:
其头部摆动的能量消耗仅占全身总消耗的3%,远低于“无效摆动”可能造成的10%以上消耗。这种“精准控制”能力。
正是100米技术突破赋予的核心优势。
谁能想到100米的大量训练扎实的基础,竟然也能带来200米如此的叠加质变。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点连成线。
你之前所写下的每一个点。
当时以为没什么用。
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直到有一天真的把他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没有一个点是浪费的。
这就是人生的奇妙。
而且谢正业这样,过弧顶阶段的“摇头晃脑”动作,算是基于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原理的“主动技术优化”。
算是脱离苏神完全辅助的第一步。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通过头部运动优化重心轨迹与转动惯量,降低技术调整难度。
二是激活前庭系统与神经肌肉控制,提升低氧环境下的动作稳定性。
三是构建“感知-稳定-发力”协同体系,实现弯道与直道的无缝衔接。
这一技术的形成。
源于100米技术突破的赋能。
也正好印证了苏神所说的,短跑项目“技术互通、能力迁移”的规律。
“这……”
“这怎么可能呢???”
“他这样过弧顶……”
“怎么还能这么快呢?”
无数专业人士都被他在这里做出的个性化表演……
震惊到。
甚至跟在后面的周兵。
看到这一幕。
眼里都是愕然之色大盛。
个性化动作。
你也可以把他称之为招牌动作。
就是别人不太能用出来,但用在你身上确实正好合适,正好符合你的运动体系,符合你的生理条件,符合你的力学配置。
这小子。
这么快就领悟出来了自己的招牌动作。
真是。
羡煞旁人啊。
那这么来看的话。
苏神看着越跑越顺的谢正业。
还真觉得。
有希望了。
这一枪打破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
有希望了。
(https://www.xxxqq.cc/17/17025/85864428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