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亮剑:让你发展,你带回一个师? > 第917章 矿区改革与承诺

第917章 矿区改革与承诺


“第二!成立‘阜新矿工工会’!由矿工兄弟们自己选举代表!参与矿区的管理!监督安全生产!”

“第三!所有矿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工资上涨百分之五十!并且全部用我们根据地信用最好、最保值的‘太行币’结算!”

“第四!”他看向那些伪满的技术人员,“所有愿意留下来为根据地服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保留原有职务!保留原有待遇!并且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额外的技术津贴!”

“第五!”赵刚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们将立刻从太原调拨粮食、药品、布匹!建立平价商店!建立矿工医院!建立矿工子弟学校!”

“我们要让每一个为这个矿区流过汗、流过血的兄弟!都能吃饱饭!穿暖衣!看得起病!让他们的孩子都能有书读!”

“这,就是我们独立旅给大家的承诺!”

赵刚的话音刚落。整个矿区先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仿佛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随即。“轰——!!!”如同火山爆发般!十几万矿工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他们哭了!他们笑了!他们互相拥抱!他们将手中的破帽子、脏毛巾,奋力地抛向天空!

他们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这支真正把他们当“人”看的军队的拥戴!

而那些原本心怀忐忑的技术人员,也长长地松了口气。他们的眼中也渐渐燃起了,一种新的光芒。

赵刚用最简单、最有效的“利益”和“尊重”,将这个原本矛盾重重、人心涣散的巨大矿区,牢牢地凝聚在了独立旅的旗帜下。

阜新的成功经验,被迅速地推广到了整个新解放区。

赵刚和他麾下的工作队,如同不知疲倦的“播种机”。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尊重劳动”、“保障权益”、“改善民生”的种子撒到哪里。

对于农民,实行“减租减息”,鼓励生产。对于工人,提高待遇,保障安全。对于那些愿意合作的、有技术的“前伪满人员”,则大胆启用,给予高薪和地位。对于那些对根据地建设有功的地方士绅和开明资本家,则团结、保护。

张合和赵刚在用一种极其务实、也极其灵活的方式,去“融合”这片刚刚纳入版图的复杂土地。

他们没有去生搬硬套太行山的经验。他们充分尊重了东北地区其特殊的历史和相对较高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他们甚至默许了在新解放区的城镇里,私营工商业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只要他们遵守根据地的法律,按章纳税,不剥削工人。

李云龙的“贸易总公司”,更是如鱼得水。他们利用新掌控的铁路网络和相对开放的经济政策,将“太行经济圈”迅速地拓展到了整个辽西和热河。

大量的煤炭、铁矿石、木材和粮食,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北方运往太行山。而太行山兵工厂生产的“铁牛”拖拉机、改良农具、肥皂、火柴、棉布这些质优价廉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地“倾销”到北方市场。

一个更大规模的、南北互补的、充满活力的“华北-辽热经济共同体”,开始现出雏形。

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再次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李云龙走路都带着风。他甚至开始琢磨着要不要成立一个“太行发展银行”。

……

然而,“融合”并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思想和文化层面。

东北地区被日伪统治了十几年,“奴化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当地的年轻人,在伪满洲国的教育体系下长大,对“华夏”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模糊。他们甚至认为日本人才是“解放者”,是“亚洲共荣”的领导者。

如何扭转这种被歪曲了的认知?如何重新唤醒他们心中那沉睡的民族认同感?

这成了摆在赵刚面前,比恢复生产更加艰巨的任务。

“教育,必须跟上!”在一次关于新解放区宣传工作的会议上,赵刚斩钉截铁地说道,“而且不能再搞我们太行山那种简单的‘扫盲班’了。”

“新解放区不缺识字的人。他们缺的,是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我建议!”他看向张合,“立刻在新解放区的中心城市——朝阳,建立‘太行工业大学’的第一个分校!”

“我们要把我们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材,都送过去!”“我们要用我们在太行山创造的工业奇迹(铁牛、玄武、海东青),去告诉那里的年轻人!华夏人,不比日本人差!我们一样能造出飞机!大炮!坦克!”

“我们要用我们根据地那欣欣向荣的景象,去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王道乐土’!”

“我们要用教育这把最锋利的武器!去夺回我们下一代人的灵魂!”

张合对赵刚的提议深表赞同。

“不仅要建分校!”张合补充道,“我们还要把太原的‘太行工业大学’本部,办得更大!更好!”

“美国人的‘观察组’不是来了吗?他们不是有很多技术专家吗?”

张合露出了一丝“不怀好意”的笑容。

“老赵,给麦克阿瑟将军发一份‘邀请函’。”

“就说我们‘太行工业大学’诚聘一批拥有博士学位的,美籍‘客座教授’。专业不限。待遇从优。年薪……就暂定为一千根小黄鱼吧。”

“……”赵刚嘴角抽搐了一下。一千根金条,当年薪?这简直是抢钱。

“旅长……这……是不是太……”

“不高。”张合摆了摆手,“跟他们脑子里的知识比起来。这点黄金算什么?”

“我们要用最高的诚意和最好的待遇!把这些‘行走的图书馆’都‘请’到我们的大学里来!”

“让他们为我们培养人才!”“让他们,的技术,在我们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美国人不是想‘评估’我们吗?”“那就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深度参与’我们的建设吧!”

……

美军观察组驻地。

麦克阿瑟准将,看着张合发来的那份“诚意满满”的“招聘启事”。他的表情极其精彩。

“一千根金条…年薪?”他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困难。

“将军,”旁边负责经济评估的专家苦笑着说道,“这个价码足以把我们麻省理工学院整个物理系都给‘买’过来了”

“张合他到底想干什么?”麦克阿瑟喃喃自语。

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很高估这个东方“巨人”了。结果发现对方的“胃口”和“手笔”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是想把我们美国当成他的人才培养基地吗?”

“回复华盛顿。”麦克阿瑟揉了揉发痛的太阳穴,“把这份‘招聘启事’原文转发过去。”

“另外,告诉他们”

“……我个人建议批准。”

“因为,”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我有一种预感。未来五十年,这个星球上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将发生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奇迹的土地上。”

“而我们美利坚必须参与其中。”

一个由“黄金”开道的“人才引进”计划,就这样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开始了。

而“太行工业大学”这座寄托了张合对未来无限期望的“象牙塔”。也即将迎来它真正的奠基时刻。

“太行工业大学”的奠基仪式,在一种奇特而庄严的氛围中举行了。

没有剪彩,没有宴会。取而代之的,是“铁牛”拖拉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十台崭新的“铁牛”在全体师生和战士们的欢呼声中,亲自拉倒了旧兵工厂的围墙,象征着一个封闭的、只为战争服务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开放的、为了建设和未来的新时代正式到来。

而麦克阿瑟准将和他那支“美军驻太原观察联络处”的专家团队,则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全程观摩了这场“开学典礼”。

他们的表情是复杂的。

尤其是当张合在致辞中,公开宣布聘请他们中间的三名机械工程师和两名化学专家,为“太行工业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时,这些美国专家的表情更是精彩纷呈。

“将军,张合这是在‘绑架’我们。”

在返回临时驻地的卡车上,麦克阿瑟的副官,一名来自西点军校的上校,低声说道:“他当着数千军民的面宣布了任命。我们如果拒绝,就等于是在政治上公开与他们决裂。如果我们接受……”

“如果我们接受,”麦克阿瑟接过了话头,他的目光望向窗外那片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根据地,声音干涩,“那我们,就等于是在用美国的技术,公开资助一个我们尚不了解的、正在飞速崛起的武装政权。”

“他把皮球踢给了华盛顿。”上校总结道。

“不。”麦克阿瑟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兴奋。

“他不是在踢皮球。他是在向我们‘展示’他的肌肉和筹码。”

“他当着我们的面把他的人才‘挖’走,还要我们乖乖地付钱(援助)。这个张合,他简直是一个比华尔街的银行家还要精明的魔鬼。”

麦克阿瑟的评估,很快就以“绝密”的等级传回了华盛顿。

而他麾下的那些技术专家们,则在得到“可以进行有限度的技术交流”的许可后,第一时间冲向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兵工厂的秘密车间。

当负责航空发动机项目的首席工程师哈里斯,在凌峰的“陪同”下走进那间戒备森严的“飞马”研究所时。

他看到了那台被拆解开来的“双黄蜂”发动机。

也看到了在那台“双黄蜂”的旁边,静静躺着的、那台由独立旅自己仿制出来的、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太行一号”发动机。

“哦,我的上帝……”哈里斯这个见惯了福特和波音流水线的老牌工程师,在看到“太行一号”那粗糙但却五脏俱全的构造时,还是忍不住发出了惊叹。

“你们……你们就在这种环境下,用这种简陋的机床,把它给造出来了?!”

凌峰笑了笑,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它还很不稳定,在三千转时,谐振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我们缺少你们的‘精密加工’技术。”

哈里斯下意识地走上前,他戴上白手套,如同抚摸情人一般抚摸着那冰冷的汽缸。他的眼中没有了政治,没有了傲慢,只剩下了一个工程师对技术的痴迷。

“不……不不不,”他喃喃自语,“你们的问题不在加工。在材料!你们的合金配方不对!你们看这里,”他指着一根曲轴,“这种公差换做是我们早就报废了。但你们……你们居然用一种闻所未闻的‘手工配重’方式,强行把它给‘平衡’了?!”

“这……这是谁想出来的天才办法?!”

凌峰的目光不动声色地瞟向了站在角落里,那个一直默默记录、面带微笑的儒雅中年人——陈伯良。

“是我们大学的,陈伯良教授。”

哈里斯立刻像见到了偶像一般冲了过去,抓住了陈伯良的手:“陈先生!您……您简直是个奇迹!这种‘土办法’,您是怎么……”

陈伯良谦和地笑了笑:“哈里斯先生过奖了。我们只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已。”

一场横跨了三个“国家”技术体系的“学术交流”,就这样以一种极其诡异却又出人意料的“和谐”氛围,在“飞马”研究所里展开了。

美国人带来了先进的理论和加工标准。

伊藤和宫泽这两个日本专家,则贡献了他们在材料学和光学上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而陈伯良则像一个博学的“导师”,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不经意”地提出一些“天才般”的构想,将所有人的智慧都引向那个“正确”的、但却隐藏着致命“后门”的方向。

“巨浪”计划的“工业心脏”,在这些各怀鬼胎却又“精诚合作”的“顶尖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优化”和“升级”。


  (https://www.xxxqq.cc/17/17733/4307347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