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章 广积粮 高筑墙
张恪其实对于皇权,一直以来都存有一份深深地戒心。当人治大于法治,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以“莫须有”的名头论罪时,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不是那个倒霉的人呢?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想想都让人害怕。想要在这样的社会里,好好活着,光靠谨小慎微只怕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保护自己的实力才行。而且,在他的身后还有一大帮子族人,他们尊自己为族长,这些年来,更是无条件的全力支持着自己。因此,保护好他们,便是他不能推脱的责任。
也是因此,在知道宁王做了皇帝后,他便第一时间,让哈尼回了一趟晋州老家,提醒他们小心防范。但光靠防范,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张恪也不喜欢总是处在这种被动的境地。其实,若只是私人恩怨的话,张恪大可带着家人一走了之,远离人朝,或者远走海外、或者迁徙到北境。他本来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可没有什么“故土难离”的情结。只不过,杨豪这个家伙,实在不是什么“有德”之君,为了权位,无端擅杀有功之臣,让这种人坐在龙椅上,绝非百姓之福。这才是张恪及周勃他们反对杨豪最主要的原因。
虽然,杨豪“窃居”了帝位,让他们暂时落入了被动。不过,倒也不至于让他们就此手足无措的。毕竟,这些年来,张恪一直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的进行布局,也预先留了一些退路。只不过,他是真的不想就此退缩,一走了之的。只是,既要对付新皇帝,但也必须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人朝内部大乱,造成生灵涂炭,那罪过可就大了。这其实才是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师徒俩人,对此讨论了许久,设想了许多状况,也商讨了诸多预案。但是,那些大多都只是纸上谈兵,终究目前来看,他们处于被动的境况,并没有改变,而且短时间内,也不大可能逆转这种状态。目前来说,他们更多的还是只能见招拆招。当然,一些必要的准备还是可以先做起来的。比如:囤积各种物资,尽量做好能够自给自足的准备;西南地区,倒是可以想办法发展一下,做为自己的大后方的。虽然他们来这里经营的时间不算久,但也还是树立了一定声望的,若要在这里推行一些东西,还是有条件的;此外,还可以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当然,这种事儿是必须小心行事的,毕竟过于敏感了。西南地区毕竟刚经历了天灾人祸,大乱之后需要大治,许多事情便可以此为由,小心的去推动落实。
总结来说,目前他们目前的工作重点便是:广积粮、高筑墙。另外,便是尝试去联络一下各地的“有识之士”,看看能否找到更多和他们有同样的政治立场的朋友,建立起“统一阵线”。若是能通过政治手段,扳倒杨豪,那自然是最好的。不过这个想法同样是有巨大风险的,毕竟人心难测,但最少要努力不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这件事情,倒是门生故旧遍天下的周家显然要更有发挥作用的能力的,因此周勃目前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在这上面了。只是,这种事儿必须在私底下小心翼翼的甄别、联络甚至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利益交换,处理起来还是挺麻烦的,也急不得,只能缓慢图之。为了帮老师从那些政务中解放出来,张恪便将一些具体的政务暂时接手了过来,代其行使城主之权。师徒俩知根知底,配合默契,尽力为自己积蓄着更多的底牌和力量。
另一边,王大丫带着张恪的嘱托,和刘长子星夜兼程,去往青龙城。张恪希望通过高芝调集更多的物资,为接下来西南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未雨绸缪地做好准备。虽然很多事情,之前就已经有所交待了,但高芝当时走得急,有些东西考虑得不够深,难免会有些疏漏。因此有必要让王大丫亲自去一趟青龙城。如今他们面对的可是新皇帝,此人肆意妄为、不择手段,他们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之前,张恪判断半年内,杨豪应该就能掌握局势,到时候应该就会对他们有所动作。因此他们必须在这半年时间里,做好应对的准备。他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但想要抗争,便要有对抗的本钱,时间如此紧迫,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这一日,连赶了几天路后,在一座破败的民房休息时,刘长子终于忍不住问道:“张恪……是不是和新皇帝有过结啊?”
王大丫讶异地看着他,问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你知道什么还是听说了什么吗?”
刘长子咬了一口干粮,边嚼边摇头道:“那倒没有,不过,自从那个谁做了皇帝后,你们的一些反应和作为,便有些异常,我思来想去,便猜想你们是不是和他不对付了?现在看来,我猜对了吧?”
王大丫横了他一眼,不过倒也不是真的生气什么。刘长子的确很聪明,能看出来或是猜到这些,不算什么意外之事。想了想后,王大丫主动道:“这位新皇帝,之前还是三皇子宁王的时候,便和我们这些人有过数次恩怨纠葛了。宁王曾经想要谋夺张恪家的矿产、想通过科举弊案陷害周大人、想要强娶高芝、还曾经在薇儿尚且年幼时,便想向周家求亲。”
刘长子听到这儿,不由得皱了皱眉:这个宁王,听起来挺不是东西的啊。
王大丫续道:“若只是这些,倒也只能算是宁王这个人的私德小节有亏。他身为皇子,有些骄纵之气,那也……没什么出奇的。只是,这一次,他为了能够登上大位,不仅害得老皇帝陷入长期昏迷之中,还设计谋害了陈庆之元帅,那可是于我人族有泼天之功的人啊。如此肆意妄为、倒行逆施之徒,坐在那个位子上,绝对不是百姓之福。我们的确和他有积怨,大家肯定是处不到一块的。而且,一旦他真正的掌控住权柄了,必然会对我们不利的。为了应对这些,张恪便开始着手做一些准备,毕竟不能坐以待毙的。在我们的身后,可还有那么多的亲人、朋友,哪怕只是为了他们,哪怕是要拼命,我们也是在所不惜的。”
刘长子静静地听完,不过并没有表态说什么。王大丫吃下一口干粮后,又道:“我告诉你这些,是想要让你清楚眼下的形势。这里面的事情,既复杂又危险,你还年轻,大可不必介入其中。以你的身手和聪明智慧,天下大可去得。青龙城之行,我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去的。你若是要走,自行离开便是。”
刘长子出身草莽、混迹江湖,讲义气、重信诺,但要说格局,显然还没有那么大。这并不是在说他为人小气,只是自小身处的环境,限制了他的眼光。他们之前的起义,虽然说出来的口号是要“解民倒悬、再造乾坤”,但说实在的,他们真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才揭竿而起的。那些高大上的口号,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精神内核。不过,刚刚王大丫所说的那些事情,倒是让刘长子真正的意识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真正在影响着亿万百姓的福祉的;而且,真的有人为了这种事儿,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努力的奋斗着。
刘长子当然不认识新皇帝,但他觉得,王大丫不会、也没必要骗他的。那个人,或许真的不适合做皇帝的。在几年前,刘长子或许会觉得,坐在那张龙椅上的人是谁,与我有什么关系?不过,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事情后,刘长子算是知道了:权柄掌握在好人还是坏人的手里,或者不说什么好坏,掌握在有能力和没能力的人手里,那都是有区别的。
就单说,西南地区受灾以来,同样是救灾,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在周勃、张恪他们来之前,朝廷在救灾上就是不给力,虽然后来发现是有人从中作梗,但这也充分说明了,身在其位的人,其作为对于民众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一个官员尚且如此,可想而知谁来做皇帝又会产生多大的不同。
当初,刘长子也是亲眼所见,在如何对待安顺城外的流民的问题上,周勃是如何与萧宏产生分歧和冲突的。刘长子自然不懂如何去评估这两位城主在政治上的得失,但仅仅就这件事情,便能直观的感受到两个人在施政上的不同,以及对那些流民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刘长子如今才不会觉得,谁来做皇帝,跟百姓没有任何关系的。
起义之初,抛除李胡子的阴谋外,义军所谓的理想,未必不是出于真诚的。可是,理想归理想,真的要带给百姓更好的生活,这个事儿还真的是个技术活的,不是仅靠着美好愿望便能做好这一切的。这段时间,看着周勃等人是如何在努力为恢复西南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而殚精竭虑着,刘长子还是颇受触动的,也想了很多。他知道当初他们确实还是把一些事情想当然、也想简单了。看着西南地区百姓的生活在一步一步的、有条不紊的恢复着,这个才是这几百万百姓真正需要的。周勃他们所做的,倒不是说有多难,但这是需要系统协作、多部门分工配合、上下统筹安排、强有力的领导等等。看着似乎没有多难,但却绝不是随便换个人上来,就能做好的。甚至是有可能帮倒忙,给民众造成更大的痛苦的。
刘长子最近一直都在想着这些事情,对于王大丫所说的,让他自行离开的话,他不置可否。一方面,这并不符合他心中的道义;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对于王大丫说的那些事情,他还是赞赏的。如果那位新皇帝,果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话,自然应该反对的。对于朝廷中的那些大人物,刘长子自然并没有什么了解,不过,陈庆之他还是知道的,在民间,百姓们对这位军方第一人,还是很崇敬的。若他真的是被新皇帝谋害的,那么张恪他们对他产生敌意和愤慨,倒也不奇怪了。总之,刘长子最终并没有选择一走了之。
(https://www.xxxqq.cc/2/2298/1111066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