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2章 八年等待!把奖牌留在鸟巢!(预祝苏神成功退役)
第九栏落地的瞬间,钉鞋在塑胶上擦出短促而尖锐的声响,像一根细针划破了赛道上紧绷的空气。
舒本科夫的身体还带着过栏后的惯性,膝盖微屈的缓冲刚一完成,便已在这仅三步的栏间距离里。
启动了一场足以改写决赛格局的无声反杀。
对顶尖选手而言,栏与栏之间的三步绝非简单的衔接,而是速度、节奏与力量的极致浓缩——每一步的落点、发力角度、身体姿态,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在疲劳累积到顶点的时刻,任何一丝偏差都可能错失先机。
而舒本科夫,正要用这三步,完成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变化。
他等了这么久。
就是现在。
砰砰砰。
他的步频依旧是刻板到近乎苛刻的均匀,没有丝毫慌乱的加速,也没有因疲劳而出现的节奏紊乱。
每一步的落点都精准得像用尺子丈量过一般,前脚掌稳稳贴合地面,足弓微微发力,将地面的反作用力高效传导至小腿肌肉。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同步发力、同步伸展,没有多余的晃动,也没有浪费的能量。
这种“栏间机器”式的稳定,在所有人都被肌肉酸痛拖拽、呼吸节奏微乱的时刻,显得格外致命。
其他选手的步幅或许会因冲刺欲望而不自觉扩大,步频或许会因急于追赶而出现细微波动,但舒本科夫的动作——
就像复制粘贴般精准。
每一个细节都与训练中无数次重复的标准动作别无二致。
第九栏后,谢文君、梅里特、帕奇门特还在并驾齐驱,三人的身影在红色赛道上几乎重叠,肩线交错、步伐相近,谁都没留意到身后那道如影随形的黑色身影。
舒本科夫的手臂摆动幅度不大,却始终保持着固定的节奏,像钟表的指针般规律,带动着身体向前滑行。
他的躯干微微前倾,核心肌群收紧如钢索,将所有力量都聚焦在“向前”的轨迹上,没有一丝多余的消耗——肩膀没有耸动,腰部没有晃动,甚至连头部的姿态都保持稳定,目光死死锁定着前方的第十栏。
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与栏架之间的距离。
第一步,是“蓄力与铺垫”。舒本科夫的步幅以固定的梯度递增,比前一步多探出少许,却始终保持着动作的完整性。
舒本科夫前脚掌落地时,脚尖微微内扣,既保证了落地的稳定性,又为后蹬发力预留了最佳角度。
接着小腿肌肉在落地瞬间快速收缩。
将身体的惯性与地面反作用力结合,推动身体向前。
这一步,他没有急于拉近与前方三人的距离,而是在稳定节奏的基础上,悄悄提升了发力效率——
即是髋部的伸展幅度比前几栏略大,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爆发式收缩,让这一步的推进力比以往更强。
前方的三人依旧沉浸在并驾齐驱的博弈中。
谢文君专注于调整步幅以对准起跨点。
梅里特保持着从容的节奏。
帕奇门特则在酝酿着高频冲刺。
没有人察觉到身后那道身影的步步紧逼。
第二步,是“逼近与超越的前奏”。舒本科夫的步频依旧稳定,但步幅的递增幅度进一步加大,身体的推进速度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他的右肩已与谢文君的左肩齐平,空气被两人的肩线切开,形成一道无形的气流屏障。这一步,他的后蹬发力更加迅猛,小腿肌肉的收缩力度达到了极限,足尖蹬离地面时,甚至在塑胶上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痕迹。
躯干的前倾角度微微加大,核心肌群的收紧程度更甚,将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下肢的推进上。他的手臂摆动节奏不变,但摆动幅度略微增加,为身体提供了额外的向前动力。
此时,梅里特率先察觉到了气流的变化,眼角的余光瞥见了那道逼近的黑色身影,眉头微微一蹙,下意识地加快了摆臂速度,却依旧没能阻止舒本科夫的逼近。
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有人接近了。
但前三名都以为是三人之中有人发力,可余光扫视之下,却发现……
这个声音的来处。
并不是三人之中的任何一个。
第三步。
是“决胜与登顶的瞬间”。
这一步,舒本科夫的身体彻底舒展,髋部完全打开,膝、踝关节同步伸展至最大角度。
前脚掌蹬离地面的瞬间。
爆发出了全身最后的能量。
他的步幅达到了栏间跑动的最大值。
身体像离弦之箭般向前弹射,髋部领先谢文君半个身位,胸口已彻底越过谢文君的躯干,红色赛道上的影子在瞬间交错又分离。
这一步的发力。
没有丝毫犹豫。
也没有丝毫保留。
是对他多年训练成果的终极检验——肌肉的耐力、神经的控制、动作的精准度,在这一刻完美融合。
当舒本科夫的脚掌即将落地时,第十栏的栏架已在前方清晰可见。
而他的位置,已经稳稳占据了赛道……
第一位。
是的,后发制人。
准备了这么久。
等待了这么久。
终于在第9个栏过后。
成功跃迁。
第三步落地的瞬间。
舒本科夫的膝盖微屈,完成了高效的缓冲,没有丝毫停顿,便立即衔接起第十栏的起跨预备动作。腿后群肌肉的张力在瞬间拉满,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依旧锁定着栏架,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反杀,只是他无数次训练中的一次普通栏间过渡。
他没有回头,也没有丝毫庆祝的动作,因为他知道,第十栏的挑战依旧严峻,身后的三人绝不会轻易放弃。
而身后的三人,几乎在同一瞬间感到了气流的剧烈变化,才惊觉原本并驾齐驱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谢文君的步伐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错愕,他没想到在这最后的栏间,竟然会被舒本科夫完成超越。
梅里特的呼吸节奏出现了细微的紊乱,从容的姿态被打破,开始加快步频试图追赶。
帕奇门特则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嘶吼,双腿发力猛冲,想要在第十栏前重新拉近距离。
但舒本科夫的背影在红色赛道上格外清晰。
他的稳定与精准,像一把无声的刀。
在第九栏与第十栏之间,硬生生切开了一条通往第一的道路。
将领先优势牢牢握在了手中。
这三步,看似短暂。
却承载了舒本科夫这位顶尖选手的全部实力与智慧。没有爆发式的冲刺,没有华丽的动作,只有精准到毫厘的落点、稳定到极致的节奏、高效到完美的发力。
舒本科夫用这三步告诉所有人,在110米栏的赛场上,真正的胜利,往往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源于在极限状态下对技术的绝对掌控。
第九栏与第十栏之间的这短短十米。
这仅有的三步。
成为了舒本科夫反杀登顶的关键。
也成为了这场决赛中最令人震撼的瞬间。
“天啊,舒本科夫居然到了第一?!”
杨剑有些惊讶,毕竟刚刚他还沉浸在自己人在第一的开心中。
没想到局势这么瞬息万变。
刘祥反而是冷静了很多。
似乎一早就猜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他只是立刻开口。
“不要紧张,一定不要紧张,这个时候要稳住。”
“千万不要丢了自己的节奏。”
“千万不要跟对方的节奏。”
他这里说的真的是金玉良言。
作为赛场的节奏之王。
可以说比任何人都清楚。
这里应该怎么做。
在被人反超的时候。
在和人极致对决的时候。
你越是想要抄上去。
越是想要和人火拼。
越容易出现节奏的问题。
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用强大的心理素质,控制住自己的心神。
让自己专注在自己的技术细节上。
因为只有这样。
你才有可能撬动别人的节奏。
当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毕竟在赛场上,面对比赛的刺激,你很难说把自己的心神控制到这个程度。
那么如果着急的话。
就完蛋了。
刘祥很清楚。
谢文君和自己一样。
弱点就是在平跑上。
如果平跑有问题。
那在最后面的10米冲刺上。
就容易出现劣势。
如果是平局下,过第10个栏。
都很容易输掉比赛。
他要做的就是在第10个栏过去之后。
让自己还要保持一定的身位优势。
这样才有可能赢下比赛!
赛场上。
第十栏是这场决赛的终局之门。
谢文君也清楚。
第九栏的并驾齐驱与悄然追近。
已将赛道的张力拉到断裂边缘。
舒本科夫的超越更是宛如一记钢针钉在了这个张力的中心。
瞬间撕裂。
巨大的冲击力席卷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头。
开心和担忧几乎就是在一秒之间转换。
这也是田径运动的魅力。
就在第九栏与第十栏之间的短短十米,俄罗斯选手舒本科夫以近乎刻板的稳定与精准,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反杀。
从所有人身后骤然跃升至第一。
而谢文君、梅里特、帕奇门特则在高速与疲劳的极限中保持并驾齐驱,三股力量裹挟着不同的技术哲学,一同冲向最后一道栏架。
对谢文君而言,第十栏不是简单的“过栏”,而是一场“必须领先”的战略决战。
他深知自己最后的平跑速度不及身后的追赶者,唯有在这道栏上凭借源自刘祥体系的“足尖跨栏”技术,将领先优势固化为决胜身位,才能在终点线前守住胜利。
第十栏因此成为技术、意志与战略的三重博弈场。
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在决定冠军的归属。
最后一个栏。
自己一定要做好。
不能在这里前功尽弃。
如果说第九栏是“速度边界控制”,那么第十栏的核心则是“决胜输出”。选手们在已达个人生理极限的基础上,必须解决三个相互交织的技术难题:
如何在肌肉疲劳累积到顶点时,保持发力时序的绝对精准。
如何在“反杀与被反杀”的心理冲击下,避免节奏漂移。
如何将栏前的速度惯性与起跨的爆发力完美融合,实现“过栏即领先”的决胜效果。
这一过程的技术原理,本质上是对“技术冗余”的彻底剔除与对“决胜节点”的极致聚焦。
是将前九栏的技术积累。
在最后一道栏上进行一次性、高效率的释放。
具体而言,第十栏的技术要点集中在三个维度:
栏前节奏的“战略预判”:不再是第九栏的“微预判”,而是基于自身技术特点与对手状态的“战略级定位”。领先者需要通过节奏微调,将起跨点锁定在“最省力且最能拉开差距”的位置;追赶者则需要通过节奏冲击,打乱领先者的技术节奏,为超越创造空间。这种预判不是单纯的身体调整,而是技术与战略的结合。
起跨发力的“功率链峰值”:髋-膝-踝三关节的“关键路径发力”进一步升级为“功率链峰值输出”——即在起跨的瞬间,将全身所有可用的能量,精准注入“向前推进”的方向,形成一次短暂而猛烈的爆发力峰值。这种输出不是盲目发力,而是在技术框架内的“可控爆发”,避免因过度发力导致动作变形。
过栏与落地的“决胜衔接”:将第九栏的“动能闭环”升级为“决胜衔接”——过栏时的流线型姿态不仅是为了减少风阻,更是为了在栏上形成“速度优势的固化”;落地时的弹性缓冲不再是简单的“能量传递”,而是“落地即加速”的衔接,将过栏后的速度优势,直接转化为冲向终点的平跑优势。
对谢文君而言,这一衔接尤为关键——
他需要通过“足尖跨栏”的精准落地,在第十栏后立即建立平跑优势,弥补自身平跑速度的短板。
还是那句话——
对不同技术风格的选手来说,这些原理的落地方式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
谢文君的“足尖跨栏”强调“精准中的决胜”。
梅里特的“动态松弛”追求“从容中的效率峰值”。
帕奇门特的“高频灵动”凸显“频率中的衔接决胜”。
而舒本科夫的“刻板效应”则展现“标准化中的稳定反杀”。
其中舒本科夫已经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其余的人谁能把自己的特点坚持到最后。
谁就能拿到奖牌。
淘汰对手。
阿君。
你要稳住啊。
第10个栏。
一定要稳住啊。
孙海瓶看到这里整个内心也紧张了起来。
如果这个地方领先的是刘祥。
他当然就不会那么紧张。
甚至已经准备提前庆祝。
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刘祥。
刘祥那种级别的运动员,只能说是老天赐予天赐秘宝。
几十年才会出一个。
甚至可能更长时间才会出一个。
因此不能用刘祥的情况来衡量其余选手。
谢文君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没想到他能在这里的比拼杀到第1位。
刚刚和牙买加选手麦克莱奥德。
交锋取胜就让人欣喜。
可现在第一的位置丢掉之后,如何稳住心态保持住自己夺牌的可能?
眼下才成了重中之重。
孙海瓶现在着急也是应该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没有一个强大的心态定力。
根本不要想稳住局面。
而这对于非天才的选手来说是最困难的。
事实上你别说对于非天才来说。
绝大部分天才面对这样的局。
不也容易失衡吗?
就像大卫.奥利弗,像梅里特,他们面对刘祥的直接竞争的时候,直接的节奏对抗,不也容易出现失误吗?
还是那句话。
还是刘祥太超标。
而且像刘祥说的那样,孙海瓶也很清楚,这个时候不是软弱的时候。
必须要稳住局面才行。
稳不住局面就是死路一条。
就绝对没了。
最难搞的还是他现在还不能以平局的方式结束这一个栏。
因为这就是最后一个栏架。
平跑的劣势,他甚至比刘祥还要更大。
也是亚洲运动员在短跨这个项目上的劣势。
毕竟如果你有这个奔跑的优势,你早就去直接搞短跑了。
事实上,在一些欧美强大的运动员里面,他们即便是短跨选手,都有些拥有恐怖的能力。
跑出十秒零几。
甚至是破十的选手。
都不是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和他们去争平跑。
实在是强人所难。
所以谢文君其实剩下的机会。
你别看他现在还在第二的位置。
但其实第二第三第四几乎都没有差距。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落地之后,过了第10个栏,还是处于一个并驾齐驱的局面……
那其实就等于已经判了他的死刑。
已经没有机会了。
这一点观众朋友们不明白。
内行的人能不明白吗?
这也是孙海瓶之所以现在有些紧张到握紧拳头的主要原因。
梅里特谢文君帕奇门特,原本的想法是三个人再怎么样,肯定有一块奖牌。
只是金牌,银牌是铜牌而已。
可是现在舒本科夫。
突然冲到了第一位。
那么就意味着三块奖牌少了一块。
那少了一块的话……
就注定有一个人会没有奖牌。
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因此在这里,三个人都开始发挥自己的全力。
再也不敢有任何的迟疑。
局势的刺激。
也凶狠的点燃了他们的神经引线。
帕奇门特在第十栏的表现,将“高频灵动”的技术风格推向了决胜极致。
他没有因舒本科夫的反杀而乱了阵脚,也没有因谢文君的领先而盲目改变节奏,而是将技术核心从“衔接极致”深化为“衔接决胜”——即在保持高频步频的前提下,将栏前、起跨、过栏、落地四个环节的衔接时间压缩到最短,以“时间换距离”,向领先者发起最后的冲刺冲击。
栏前节奏的“动态冲击”环节。
帕奇门特的节奏调整“充满弹性且暗藏冲击”。
他没有像舒本科夫那样保持固定步频,也没有像梅里特那样维持稳定节奏,而是在栏前两步进行“频率微增 步幅微调”的组合调整——通过缩短着地时间,让步频在短时间内提升,同时将步幅轻微缩小,以“高频小步”快速逼近起跨点。
这种调整的原理,是利用神经肌肉的快速切换能力,让身体在高速中完成“节奏上提”,避免因步幅扩大导致的协调问题。
同时,小步幅的调整让起跨点的定位更加精准,减少了因速度波动导致的起跨偏差。与谢文君的“战略预判”不同,帕奇门特的调整更偏向“动态冲击”。
他的身体像“弹簧”一样。
根据栏前的速度变化快速调整自身节奏。
以高频步频形成“速度压迫感”。
试图打乱谢文君的技术节奏。
起跨发力的“快速释放”环节。
起跨时,帕奇门特的发力“快速释放且充满爆发力”。
他的髋部打开幅度不大,但膝关节的弯曲与伸展速度极快,小腿肌肉的弹性收缩像“弹簧爆发”一样,将身体迅速弹离地面。
帕奇门特的起跨更强调“力的快速传递与峰值输出”——力量从大腿肌肉传递至小腿肌肉,再传递至足尖,整个过程没有丝毫延迟,将地面反作用力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向上向前的合力。
这种发力方式适合他的身材与肌肉类型,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高功率输出,同时避免了肌肉的过度负荷,在第十栏这一疲劳阶段依旧保持强劲的爆发力。
他的起跨动作没有丝毫犹豫,仿佛在“瞬间点燃”全身能量,试图通过起跨的爆发力,拉近与谢文君的距离。
过栏与落地的“时间压缩”环节。
过栏时,帕奇门特的“快过栏”特征达到决胜级。他的腾空高度比第九栏更低,腾空时间更短,身体在空中呈现出“紧凑的流线型”——躯干前倾角度略大,核心肌群收紧,双臂以小幅度、高频率摆动,既平衡了身体,又辅助了推进。
他的过栏动作像是“擦栏而过”,足尖与栏架的距离控制在最小安全范围,这种“极限贴近”的技术原理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垂直位移,保留水平速度。
与梅里特的“优雅过栏”不同,帕奇门特的过栏更具“攻击性”——他的双腿交替速度极快,前腿过栏后迅速下压,后腿过栏后快速前摆,整个过栏动作没有丝毫拖沓,仿佛在“撕裂空气”。
这种快过栏的优势,在于将过栏过程中的速度损失降至最低,让他在过栏后能够立即衔接下一步加速,形成“过栏即冲刺”的态势。
落地后,帕奇门特的衔接“无缝无隙且速度叠加”。他以前脚掌轻盈着地,几乎没有缓冲时间就直接进入下一步蹬伸,这种“落地即蹬伸”的衔接方式,将过栏后的速度损失压缩到极致。
与谢文君的“决胜衔接”、梅里特的“节奏连续”不同,帕奇门特的衔接更强调“时间压缩与速度叠加”。
企图通过缩短落地后的支撑时间,让身体快速从“支撑阶段”进入“推进阶段”,从而在栏间跑中实现“速度的持续叠加”。
第十栏过后,帕奇门特的速度提升最为显着,与谢文君的差距缩小到“半个身位以内”,形成了“紧追不舍”的冲刺态势。
他的技术展现了“高频灵动”在极限阶段的核心优势:不是“力量的爆发”,而是“时间的掌控”。
通过压缩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在最短的距离内实现最大的速度提升。
加上降低过栏空间的做法,落地后,更加可以调动平跑速度。
梅里特在第十栏的表现,是“动态松弛”节奏哲学的极限释放。
他……也没有因舒本科夫的反杀而改变自身节奏,也没有因谢文君的领先而盲目加速,而是将技术核心从“效率收敛”深化为“效率峰值”。
即在保持节奏稳定的前提下,将所有冗余动作彻底剔除,将能量精准注入“推进与过栏”的关键节点。
以最省力、最高效的方式,向领先者发起最后的冲刺。
栏前节奏的“本能决胜”。
梅里特的调整“润物无声却暗藏锋芒”。
他的步频与步幅保持与第九栏一致,没有进行任何大幅度的节奏波动,但通过躯干的微小角度调整与呼吸的深度控制。
将起跨点精准落在个人最优距离。
梅里特的最后调整更像是“身体的本能决胜”——他的核心肌群保持适度紧张,既支撑身体平衡,又不产生过度的能量消耗。
呼吸节奏与步频完美同步,每一次深呼吸都为肌肉提供充足氧气,每一次呼气都帮助身体放松,避免因疲劳导致的动作僵硬。
这种调整的原理,是利用“动态松弛”的节奏优势,让身体在高速中保持“松弛中的稳定”,从而在不增加负荷的前提下,实现起跨点的精准定位,为“效率峰值”的输出做好准备。
起跨发力的“流畅峰值”:起跨时,梅里特的发力“恰到好处且极致高效”。
他的髋-膝-踝三关节依次伸展,发力力度没有因追赶而增强,而是保持“够用即止”的原则——髋部打开充分但不夸张,膝关节伸展到位但不僵硬,踝关节蹬伸有力但不刻意。这种“适度发力”的技术原理,是减少能量浪费,让每一份力量都精准地用于推进与起跨。
最后一个栏。
梅里特的起跨更强调“发力的流畅性与峰值性”——力量从髋部传递至膝部,再传递至踝部,没有任何延迟或卡顿,形成一条流畅的发力通道,同时在起跨瞬间,将全身的弹性势能与肌肉力量整合,形成一次短暂的效率峰值。
这种流畅性与峰值性的结合,不仅减少了能量损耗,更让起跨动作在疲劳阶段保持稳定,避免了因发力过猛导致的节奏紊乱。
过栏与落地的“优雅衔接”。
过栏时,梅里特的身体呈现出“优雅的决胜流线型”。他的髋部打开充分,双腿交替的速度均匀,没有因逼近领先者而加快摆动节奏;上半身放松而稳定,肩膀没有耸起,手臂以流畅的弧线前后摆动,像在空气中“划水”——这种摆臂方式不仅平衡了身体,更通过手臂的惯性辅助推进,减少了腿部的负荷。
与帕奇门特的“低腾空快过栏”不同,梅里特的过栏腾空高度略高,但他通过身体的流线型姿态与髋部的充分打开,将腾空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了因腾空过高导致的速度损失。他的过栏动作没有丝毫急促。
但这种从容背后,是对技术效率的极致追求——每一个动作都在“不浪费能量”的前提下完成,每一次过栏都在“不损失速度”的基础上推进,将“动态松弛”的效率优势发挥到了峰值。
落地后,梅里特的衔接“无缝自然且充满爆发力”。他以前脚掌轻盈着地,膝盖微屈缓冲后迅速蹬伸,步频瞬间恢复至原有节奏,没有因过栏而出现任何波动。
当然,如果你对比2012年的伦敦,那还是有明显的变化。
最主要就是腾空的腾撑比变化了。
这也没办法,身体条件的变化被迫他做出改变。
不改变,根本就没有办法站在现在。
第十个栏。
梅里特的落地衔接更强调“节奏的连续性与加速的自然性”——落地、蹬伸、前摆,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停顿或调整,这种连续性让他在第十栏过后,速度不仅没有衰减,反而通过“效率峰值”的输出实现了轻微提升,与谢文君的差距虽未缩小,但也没有被进一步拉开。
他的技术证明了。
在极限阶段,“从容与效率”可以成为最强大的追赶武器,即使面对领先者的技术压制,也能凭借高效的能量输出,保持追赶的势头。
一代世界纪录保持者,在这几年的下滑之后,还能快速找到自己新的技术定位。
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配合自己的技术变化。
就这个能力。
的确没得说。
那最后要说的就是中国选手谢文君。
他其实因为硬实力的原因。
能撑到现在已经是很难了。
已经是很不容易。
已经是有些在主场被激发之后超常发挥。
但超常发挥也是有限度的。
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限度即将到来。
那么在此之前。
如果不把最后一个栏做好。
不用多想,以自己现在的身体状态,和他们拼最后的10米平跑。
绝对是会输得一塌糊涂。
所以。
为了这一枚奖牌。
他必须要做一些改变。
做一些自己平常在训练中成功率不是那么高。
但是却有机会搏一搏的模式。
其实这种方式作为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说,都会有一些。
主要是看。
你在现场能不能发挥出来?
发挥不出来,那你就是好高骛远,自作主张。
就是不听号令,喜欢刚愎自用。
但是如果你发挥出来了。
那就是高瞻远瞩,果决善伐。
那就是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因此,这里面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
如果别的比赛,着实没有必要这么做。
但是这一场。
谢文君是知道的,自己未来在鸟巢大赛还能有机会跑?
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这对于他来说,在自己整个职业生涯。
这就是最后一次在鸟巢大赛面对十万观众进行主场表演。
那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好纠结的?
直接上强度!
谢文君在第十栏的任务,是在舒本科夫反杀的压力下,凭借技术实现“领先固化”。
他的技术选择延续并升华了源自刘祥体系的“足尖跨栏”,将技术核心从“边界拿捏”深化为“决胜精准”。
即在极限疲劳与心理压力的双重考验下,也要将每一个动作都控制在“决胜所需”的精准范围内。
要以最小的能量消耗。
换取最大的领先身位。
听起来简单,但要怎么做呢?
他的想法是——
栏前节奏的“战略预判”。
第九栏落地后,舒本科夫的反杀让赛道格局瞬间变化,但这时候不能被对手的速度冲击打乱节奏。
要保持栏前最后两步的步幅稳定,不能因急于拉开差距而扩大步幅,也没有因对手逼近而缩小步幅。
这种稳定不是被动防守。
而是“足尖跨栏”技术的战略自信。
谢文君企图通过足尖的精细本体感受,将起跨点精准锁定在“个人最优距离”的上限——这一位置既能保证起跨的省力高效,又能让过栏后的落地位置。
恰好处于冲向终点的最佳加速线上。这种调整的原理,是利用“足尖跨栏”的精准定位优势,在高速惯性中完成“战略预判”。
避免因心理波动导致起跨点偏差,确保起跨瞬间的技术动作不受任何干扰。
起跨发力的“功率链峰值”环节。
起跨瞬间,自己要把“足尖跨栏”的“功率链峰值”特征尽显。
也就是前腿以足尖为核心发力点,小腿肌肉进行“极限脉冲式收缩”——这种收缩不是持续的用力,而是在起跨的关键0.1秒内,释放全身积累的弹性势能,随后迅速放松,减少肌肉的无效消耗。
髋部保持适度打开,没有因压力而过度后坐或前倾,形成一条稳定的发力通道;膝关节的伸展角度严格控制在“刚好能完成起跨且不浪费能量”的范围,避免因过度蹬伸导致身体后仰,确保水平推进的连续性。
与第九栏相比,起跨发力要更“聚焦”——不再追求“发力的全面性”,而是追求“力的方向绝对向前”,将每一份能量都锁定在“向前推进”的关键路径上。
这种“可控爆发”的技术原理,是自己在肌肉疲劳的极限状态下,避免因发力分散导致的能量浪费,让有限的能量产生最大的推进效果唯一办法。
只要完成了这一步——
过栏与落地的“决胜衔接”环节就可以在过栏时,让身体呈现出“决胜级的紧凑流线型”。
到时候自己只要躯干前倾角度保持稳定,核心肌群就可以像“刚性钢索”一样将上下半身牢牢连接。
既不是过度紧绷导致的僵硬,也不是过度放松导致的晃动,而是一种“极限动态刚性”,在高速中维持身体的中轴稳定。
然后辅助双臂以固定角度快速摆动。
摆臂幅度比第九栏略小,减少了上肢的能量消耗,同时通过摆臂的角动量辅助身体保持平衡,避免因对手的逼近而产生“左右偏移”。
足尖在栏上的轨迹比第九栏更低,几乎与栏架上沿“零距离擦边而过”。
这种“极限贴近”的过栏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垂直位移,保留了水平速度,更在视觉上形成了“技术压制”的态势。
他的过栏动作没有丝毫急促,仿佛在高速中“精准切割”空气。
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足尖跨栏”的技术精髓。
不是靠力量硬冲,而是靠精准取胜。
落地的时候以前脚掌外侧先接触地面,随后迅速滚动至全脚掌,膝盖微屈进行“极限弹性缓冲”。
缓冲的幅度刚好能吸收着地冲击,又不会因过度弯曲而浪费时间。
着地时间比第九栏继续减少略短0.003秒,这种微小的缩短不是速度衰减的信号,而是“决胜衔接”的需要。
要通过缩短着地时间,让肌肉弹性势能与着地冲击能量在瞬间整合,立即转化为下一步蹬伸的爆发力,形成“着地-蹬伸-加速”的无缝衔接。
这种落地方式的技术原理,是将第十栏的过栏优势,直接转化为平跑优势。
谢文君深知自己最后的平跑速度不及梅里特与帕奇门特,因此必须通过“足尖跨栏”的精准落地,在第十栏后立即建立领先身位,不给对手平跑超越的机会。
但想法是好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容易出现的失误和代价是什么呢?
既然这么好用,为什么之前不用?那当然是因为他还有别的代价。
起码对于现在的谢文君来说。
代价不小。
代价与难点在于“高精准—高神经控制—高代谢”的三重负担:
为了把起跨点、发力时序、过栏轨迹和落地衔接都压到精确,谢文君必须在极限疲劳下维持极窄的动作容错,这会显着增加神经肌肉消耗与受伤风险。
为维持这种精准,动作在“时序、幅度、刚度、轨迹”上会出现可量化的偏移与代偿。
既提升推进效率。
也显着抬高消耗与风险。
比如神经控制负荷飙升:
在接近乳酸阈值的状态下,要把髋-膝-踝的发力时序误差压到几十毫秒内,需要持续的“高强度注意力 精细本体反馈”。任何分心或情绪波动都会放大误差,导致起跨点偏差或推进方向偏斜。
比如代谢与肌肉成本增加:
极限脉冲式收缩意味着更高的机械功率输出与更快的ATP消耗。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股四头肌、臀大肌在短时间内承受峰值张力,肌肉微损伤与延迟性酸痛显着上升。
比如动作容错率极低:
“足尖跨栏 极限贴近过栏”把技术容错压到毫米级。一旦足尖高度或轨迹出现微小偏差,就可能擦栏或增加垂直位移,既损失速度又诱发代偿动作,如躯干后仰、摆臂紊乱。
比如关节与肌腱冲击加大:
前脚掌外侧落地—快速滚动—立即蹬伸的衔接,使踝关节、膝关节和髂胫束承受高频、高幅度的拉伸-收缩循环。长期来看,跟腱、髌腱与髂胫束的过度使用风险上升。
比如节奏锁定的脆弱性:
为保持步幅稳定与起跨点精准,谢文君必须抵抗“被对手节奏带偏”的诱惑。这种“主动去耦合”的节奏控制在生理上是耗能的,容易在最后阶段出现神经疲劳导致的节奏漂移。
更不要说心理压力的累积效应:
在舒本科夫反杀带来的“被追赶—必须领先”的心理负荷下,在其余人几乎追平的局面下,焦虑会提高肌肉共激活,拮抗肌不必要紧张,进一步增加能耗并降低动作流畅度。
更不要说,他对于这个技术动作根本就没有掌握熟练。
能够勉强使用,都是因为自己的肉体强度,在这么多年的训练里面越来越高。
这才给了自己一定程度的优势。
他知道自己很有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打开13秒。
但是。
这是一个不需要13秒。
也可以夺得奖牌的时代,不是吗?
既然如此。
自己说什么也要搏一搏!
一些原本只能刘祥流畅用出来的技术动作。
自己也要拿出来用一用。
否则。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在鸟巢超越自己。
看着自己在鸟巢十万观众的面前,无法升起国旗。
那这个遗憾太大了。
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
他不想这样。
那么。
反正是没有奖牌。
那拿第四和拿最后一名有什么区别呢?
在别的比赛场地上也许没有区别。
但是在这一块场地上。
就是有。
在极限疲劳与被反杀的压力下。
谢文君要“勉强完成”第十栏的精准技术。
必须以“降低变量、强化锁定、牺牲部分功率换稳定”为原则。
用可执行的保底动作把误差压到可接受范围。
他已经决定要这么做了。
起跨前两步的“锁定策略”。
步幅锁定。
用“半步校准”——先把第一步刻意略短,第二步用足尖触地的本体感觉把步幅拉回到个人最优的上限位置,避免被舒本科夫的节奏带偏。
目光与躯干,视线锁定第十栏前沿1米处,躯干微前倾并保持“极限动态刚性”,核心像拧毛巾般收紧,减少左右偏移。
呼吸与神经降压,起跨前1次短促鼻吸、2次快速口呼,降低焦虑导致的肌肉共激活,让拮抗肌不抢力。
然后是起跨发力的“保底动作”。
足尖脉冲收缩的强化版。
不再追求极致峰值,而是“短而快”的两次微脉冲,保证力的方向绝对向前,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后仰。
髋-膝-踝时序锁定。
用“脚跟先紧、膝后伸、脚尖最后弹”的口诀式节奏,强制三关节同步,哪怕功率略降也要保时序。
摆臂辅助稳定。
前摆到面颊高度即止,后摆不超过躯干中线,用固定幅度的摆臂来“牵住”身体节奏,防止乱套。
再然后是过栏轨迹的“容错压缩”。
极限贴近的保底高度:
足尖高度设定为“栏架上沿 鞋厚”,用“擦而不碰”的最低安全线,减少垂直位移带来的速度损失。
躯干与骨盆稳定:
过栏顶点时,骨盆保持水平,避免扭转;上半身像被无形绳从头顶拉住,防止塌陷或后仰。
腿交替的“快下压”:
前腿过栏后立刻下压,后腿快速前摆但不追求最大幅度,用“早到位、早落地”的思路缩短腾空时间。
落地后,采取前脚掌外侧先着地,滚动到全脚掌的过程控制在0.03秒内,膝盖微屈做“极限弹性缓冲”。
但允许略深于平时,优先吸收冲击再谈发力。
着地-蹬伸-加速的“三连拍”:
用摆臂带动蹬伸,前摆快、后摆短,即使小腿力不足,也用髋部前送的“拖拽式加速”把身体往前带。
接受“半个身位”的保底领先:
不追求完美加速,只要落地后能把领先维持在半个身位左右,就进入“保稳不失误”的平跑阶段。
过程中,允许的牺牲。
摆臂幅度减小、峰值功率降低10%-15%、步幅略短,都可以。
但绝不牺牲起跨点和落地衔接的稳定性。
禁止的错误有,躯干后仰、步幅忽大忽小、足尖高度忽高忽低、落地后停顿。一旦出现,立刻用“二次脉冲”和“摆臂重置”拉回节奏。
紧急纠错动作,万一出现偏差时,就采取——
起跨点偏近时。
用“脚尖紧急前滑”1-2厘米,同时前摆臂加大一次,把身体“带”过栏,避免撞栏。
过栏过高时。
在顶点立刻做一次“小腿微放松 快速下压”,把垂直位移拉回,减少速度损失。
落地不稳时。
用“双摆臂”,连续两次小幅度前摆,来稳住躯干,再启动蹬伸,哪怕晚0.01秒也要保不摔倒、不跑偏。
好。
这些东西,他其实都知道。
现在只是在脑海中用闪电般的思念一瞬而过。
并不需要回忆起详细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他早就已经理解,只需要把这些画面和回忆串起来。
就已经足够。
第十栏。
红色塑胶在灯下泛出油亮的光。
栏架像一条冷白的界线横在前方。
谢文君的呼吸已经粗重,乳酸在小腿和大腿里滋滋作响,但他的眼神只盯着一个点——第十栏前沿一米处的那条无形刻度。
他要在这里,用一套“保底不失误”的动作,把领先勉强锁进终点前的最后十米。
第一步(略短)。
他把第一步刻意收短半个脚掌,前脚掌外侧先着地,足弓轻轻一扣,像在地面上“点”了一下。脚跟不追前,膝盖微屈但不深,躯干保持微前倾,核心像拧毛巾般收紧,不让身体左右晃。
摆臂到面颊高度就止,后摆不超过躯干中线,节奏像钟表的指针,稳、短、快。
第二步(校准)。
第二步用足尖的本体感觉把步幅拉回到个人最优的上限。他的脚尖先触地,再迅速滚动到全脚掌,落地瞬间,脚踝像弹簧一样压紧,髋部顺势前送,步幅不多不少,刚好把起跨点“卡”在栏前的最佳距离。
视线不飘,仍锁在前沿一米处,呼吸是一次短促鼻吸、两次快速口呼,把焦虑从肩膀里呼出去。
节奏口令在心里响。
短、快、稳。短是第一步,快是第二步,稳是起跨前的那一瞬间。
起。
跨。
起跨的发力不是一次猛冲,而是两次“短而快”的微脉冲。第一次在0.05秒内,小腿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像橡皮筋一样快速收缩,把身体向前“弹”。
第二次紧接着又是0.05秒的补脉冲,确保力的方向绝对向前,不向上、不偏左偏右。他刻意放弃了极致峰值,换取时序的干净。
脚跟先紧,小腿后侧预张力,膝后伸,股四头肌稳步发力,脚尖最后弹,踝关节在蹬离瞬间快速伸展。
三关节像齿轮一样咬合,没有先后,只有同步。哪怕功率降了10%-15%,也要把时序误差压到几十毫秒内。
前摆快,后摆短。
手臂像两根稳定杆,把身体的节奏“牵”住。前摆到面颊就回,后摆不超过躯干中线,避免上肢抢力、乱了下肢的时序。
过栏轨迹。
“容错压缩”。
他把足尖高度设成“栏架上沿 鞋厚”的最低安全线。
起跨后,脚尖几乎贴着栏沿掠过,距离近到仿佛能听见布料擦过木头的轻响。
这种“擦而不碰”的轨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垂直位移,把速度留住。
躯干与骨盆。
过栏顶点时,骨盆保持水平,不扭、不塌。上半身像被一根无形的绳从头顶拉住,肩胛收紧,肋骨不外翻,核心的“极限动态刚性”让身体在高速中像一枚箭头,不晃、不偏。
腿交替“快下压”。
前腿过栏后立刻下压,不拖、不飘。后腿快速前摆,但不追求最大幅度,用“早到位、早落地”的思路缩短腾空时间。
他要的是时间,不是姿态的完美。
过去了。
感觉……
不错!!!
在空中。
他就感觉到了一喜。
可这个时候变化还是出现了。
谢文君的起跨干净利落,足尖擦着栏沿掠过,躯干像被无形绳拉直,姿态近乎完美。
但就在落地的刹那——
前脚掌外侧刚触地。
足弓还没来得及压紧。
身体突然一沉。
小腿像被抽走了力气。
脚踝没有弹起。
反而微微内扣。
膝盖不由自主地多弯了半寸。
糟糕!
不仅仅是他自己,一直紧紧盯着他动作孙海瓶,还有其余人,包括刘祥……
都是心中一紧。
这里要是出现了问题,那这一枪就没了。
栽倒都是可能的。
前功尽弃了吗?
不。
不能这样。
我这一枪。
一定要跑好。
不能让大家失望。
让自己失望。
也不能让看台上的祥哥失望。
时间仿佛被拉慢。
谢文君能感觉到地面的反作用力没有顺着小腿传上来。
而是散在脚踝和膝盖的缓冲里。
速度在落地的瞬间被“吃掉”了一截。
身后的脚步声像潮水般逼近。
他没有慌,也没有时间慌。在失衡的第一瞬间,他启动了——“落地紧急重置”。
双摆臂救稳。
他的手臂没有乱挥,而是立刻做了两次小幅度的前摆。
幅度不超过面颊,速度快而短。第一次前摆把上半身从后仰的边缘拉回,第二次前摆像一根杠杆,把骨盆拽回水平。
肩胛瞬间收紧,核心像再拧一次毛巾,腹横肌和竖脊肌同时发力,硬生生止住了身体的左右晃动。
视线从地面迅速抬回前方3米处,不再盯脚,不再被失衡的感觉牵着走。
不管小腿有多酸,他的神经强行下达了指令——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做一次“短而快”的补脉冲。
足弓猛地一扣,脚踝从内扣的状态快速回正,前脚掌外侧滚到全脚掌的过程被压缩到极致。这一次发力没有追求功率,只追求“把身体推起来”。
他能感觉到肌肉纤维在极限状态下的颤抖,有可能出现了拉伤。
但脉冲效应还是生效了。
身体被……轻微弹起。
避免了落地后的停顿。
那这就行了。
至于之后拉不拉伤!
跑完这枪再说!
小腿的力气不够,他就用髋部来补。
摆臂继续保持“前摆快、后摆短”的节奏,手臂的前摆带着髋部向前送,像用手“拽”着身体往前跑。
步幅没有刻意加大,而是保持稳定,每一步都不多不少,刚好把身体往前带。
他放弃了追求完美的推进力,只追求“衔接不中断”。
哪怕速度慢一点,也要把领先的半个身位守住。
因为脚踝内扣,落地时脚的位置稍微偏左,他立刻用“脚尖紧急前滑”1厘米,同时右肩微微前送,把身体的重心拉回赛道中线。
摆臂重置了两次,每一次都像给身体上了一次“节奏锁”。
防止动作乱套。
下颌放松,舌尖轻顶上腭,刻意不让面部的紧张传到全身,避免拮抗肌抢力。
调整后的第一步蹬伸没有那么有力,速度也没有完全恢复,但他成功止住了失速。
落地后的失衡被硬生生拉回正轨,身体重新进入稳定的平跑节奏。
他不再追求“半个身位以上”的领先,只追求“不失误”。
摆臂幅度继续控制,步幅保持稳定,不突然加力,也不突然收力。
本以为出现了这样的失误,就算是稳住了身形,也不一定再能取得胜机。
可这个时候,上帝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所谓的竞技体育,就是争毫厘之间。
不仅是争自己。
也在争别人。
第十栏前的空气像被拧紧的弦。
所有声音都被压成了粗重的喘息与钉鞋摩擦的细响。
谢文君起跨干净,足尖贴着栏沿掠过,躯干像被无形的线拉直。
落地的瞬间,前脚掌外侧一滑,足弓没能锁住,膝盖多弯了半寸,速度被地面轻轻“咬”掉一截。
他几乎是本能地启动紧急重置。
双摆臂像两根短杆把上半身拽回中线,核心再拧一次,视线从脚下抬到前方三米。
小腿做了一次短促的二次脉冲,足弓猛地一扣,脚踝回正。
髋部借着摆臂前送,用“拖拽式加速”把身体往前带。落地后的那一步不漂亮,却稳住了节奏,没有停顿,没有跑偏。
几乎同一秒,梅里特的过栏仍带着从容的流线,可落地时右脚跟先蹭了一下塑胶,前脚掌滚动的节奏被大腿前侧的紧绷打断。
他习惯用足弓的弹性把速度顺走,此刻却因为股四头肌在极限下的“锁住”,膝盖缓冲略深,蹬伸的第一下慢了半拍。
他的节奏像被轻轻绊了一下,速度线出现了一个微小的“断点”。
到底……
还是身体给了他惩罚。
做不到这么完美了。
即便以前这么做,简直是吃饭喝水。
可是现在这个饭难以下咽。
水也难以狂饮。
帕奇门特的过栏依旧低而快,足尖擦栏的距离近到像要擦出火星。
但落地时,他为了追求“早落地、早加速”,前脚掌压得太急,小腿腓肠肌的张力来不及完全释放,踝关节出现了一次轻微的弹震!
身体在横向晃了半寸!
他用高频摆臂去救,却因为神经的紧绷,摆臂幅度忽大忽小,节奏被打散,推进力没能像之前那样“叠”起来。
三人几乎同时在第十栏上露出破绽!
又几乎同时在落地后挣扎着把节奏拉回!
但谢文君的自救最干净。
他不追峰值,只求衔接不中断。当三人先后从第十栏后迈出第一步时,红色赛道上的身位已经悄然分野。
谢文君的肩线比梅里特、帕奇门特各领先半个身位左右,像一条被稳住的细线,牢牢牵在他的脚下。
平跑阶段到来,他把摆臂锁在固定幅度,步幅保持稳定,不突然加力,也不突然收力。
身后的两人仍在逼近,脚步声像潮,却始终差着那半个身位的距离。
谢文君的呼吸依旧粗重,小腿在微微颤抖,但他的眼神里只有“把动作做完”的坚定
——第十栏的失误没有致命,反而在三人同时出错的瞬间,把他的稳定变成了优势。
“都失误了!机会来了!!!”
刘祥第一个看出端倪。
大声喊到。
杨剑虽然第一时间没有看出来,但是刘祥都这么说了,他立马跟着就说道:
“稳住!就是机会!!!”
现场看到刘祥他们都这么说。
管他懂不懂。
立刻大声安排上了山呼海啸的加油声。
这巨大的加油声,无疑刺激了谢文君的神经。
尤其是他刚刚完成了一次极其有风险,有难度的技术动作。
并且依然保持了领先的情况下。
更是让他觉得。
这是所有人都在帮自己。
那还犹豫什么呢?
抓住机会。
全力以赴。
管他现在脚底有没有痛感。
现在这一瞬间。
通通就当做没有。
也感觉不到了。
巨大的肾上腺素就像是潮水一般涌满了他的身体。
这个时候。
他的目光只有往前冲。
全力以赴的冲。
最后十米!
像被时间拉长的走廊!
谢文君在第十栏落地时的那一下“滑”,终究留下了痕迹。
他用双摆臂把躯干拽回中线,小腿二次脉冲把脚踝扣住,髋部前送把身体“拖”着向前——动作都对,却不再是无缝。
平跑阶段,他的摆臂锁在固定幅度,步幅不敢忽大忽小,呼吸像被压住的火,每一口都烫在胸腔里。
他知道自己的平跑不是强项,只能用稳定去抵。
可稳定在极致速度面前,像一块被水流不断冲刷的石头,边缘一点点被磨掉。
身后的两人,像两道从阴影里窜出的风。
梅里特先动。
他的过栏后节奏曾被大腿前侧的紧绷绊了一下,但他把那一下“断点”当成了重启键——膝深缓冲后,他没有硬顶功率,而是用髋部的灵活把步幅顺开,摆臂像两道轻弧,把身体带得更平、更快。
他的速度不是爆发,是“顺”,像把被卡住的齿轮轻轻拨正,然后一路咬合下去。
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自在,肩线一点点往前移,像潮水慢慢漫过堤岸。
帕奇门特则是另一股劲。他的过栏低而快,落地时的横向晃了半寸,却被他用高频摆臂硬生生拉回。
他不再追求“早落地、早加速”的极限衔接,而是把频率稳在自己能控的最高点——摆臂快、前送快、下压快,三步叠成一股劲,像把散落的火花揉成一团火。
他的速度线是抖的,却抖得有力量,每一次抖动都在往前窜,身位像被弹簧一次次弹向前。
七米处,谢文君的肩线还领先半个身位。他的摆臂依旧稳,步幅依旧准,但呼吸开始乱了节奏——不是他想乱,是乳酸像潮水般涌上来,小腿在微微颤,每一次蹬伸都比前一次更沉。
他能感觉到身后的影子在靠近,先是梅里特的呼吸声越过他的肩膀。
然后是帕奇门特的钉鞋声像鼓点一样敲在他的脚跟。
五米处,影子追上了他。梅里特的肩线与他平行,帕奇门特的胸口也贴了上来。三人的影子在塑胶上重叠又分开,像三条纠缠的线,谁都不肯松。
谢文君咬着牙,想把摆臂再快一点,可手臂像灌了铅,每一次前摆都带着阻力。他的稳定,在这一刻变成了“不敢变”。
不敢加幅,不敢加频,只能眼睁睁看着身后的两人一点点往前挪。
三米处,风变了方向。
梅里特的髋部先送出去半寸,帕奇门特的摆臂多了一次快切,两人像两道从侧面插进来的箭,硬生生把身位抢到了前面。
谢文君的呼吸乱成一团,他想补一次发力,可小腿的二次脉冲变成了颤抖,足弓没能锁住,落地的那一下又“滑”了半寸——不是失误,是力不从心。
他的肩线被两人压在后面,像被慢慢推离赛道中线。
不是他不想再提速,而是在一种极限的情况下,如果再强行提速,强行打破勉强维持的平衡,他接下来的后果就只是摔倒在终点线面前。
你但凡是参加过比赛的,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到了极限之后,尤其是你突破了极限之后,还想再来,那只能是,突破生理的规则。
身体会教你做人。
两米处,帕奇门特的胸口已经超过了他五分之一个身位,梅里特紧随其后。
两人的速度线像两条往前窜的光,而谢文君的线则像被拉住的风筝,还在往前飞。
却飞不快了。
他的眼神依旧狠,牙齿咬得咯咯响,可身体已经跟不上意志——
平跑能力的差距,在这一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他能守住第十栏的不失误,却守不住最后十米的速度。
没希望了吗?
不。
还有啊。
阿君。
压线!
和他们比压线啊!
孙海瓶突然想起了什么,在场边竟然情不自禁的大喊了出来。
管他能不能听见。
他就是想这么喊。
这就是他内心中的最深层的想法。
不吐不快。
最后一米,红色塑胶像被拉到极限的弓弦。
灯光在终点线前聚成一道刺目的白。
谢文君的肩线落后三分之一个身位。
乳酸在小腿里结成硬块。
每一次蹬伸都像踩在烧红的铁上。
他的呼吸乱成一团,视线里却突然闪过二沙岛训练基地的晨光——孙海瓶教练的吼声在耳边炸开:
“二沙岛最强的是什么?是压线!是把最后一厘米变成胜利的压线!”
这句话像一道电流窜过神经。他猛地想起无数个清晨的折返跑,想起栏架旁反复练习的“前倾-送髋-指尖压线”,想起孙海瓶在他身后扯着嗓子喊:“差距不大,就看谁能把身体‘扔’过线!”
他的眼神瞬间变了。
不再是咬牙硬撑的倔强。
而是点燃的决绝——
平跑能力不如人。
但压线,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他没有加频,也没有硬顶步幅,而是突然把躯干前倾到极致。
核心像被拧紧的发条,髋部猛地前送,肩膀压低,手臂不再是稳定的摆杆,而是像两把往前戳的矛,前摆到胸前就狠狠锁住,带着身体往前冲。
脚尖踮起,前脚掌几乎只留一点触地。
像在塑胶上“滑”着往前,所有力量都集中在“把身体重心往前送”上。
不是跑过线,是“压”过线。
就在他启动压线的同一秒,帕奇门特也察觉到了身后的威胁。
他的摆臂突然加了一次快切,胸口往前挺,试图把身位再拉开半寸。
梅里特则保持着他的“顺”,髋部平稳前送,步幅没有变,却在最后一步把头部微微探出,像一只即将掠过终点的鸟,追求着那极致的“早一点”。
舒本科夫的背影在最前面,他的节奏依旧没有破绽,步频与步幅像齿轮一样咬合,肩线稳稳地往前移,没有被身后的骚动打乱半分。
他的压线是“稳”的极致,不追求夸张的前倾,只是把每一步的蹬伸做到最干净,像一条没有断点的线,直直地往终点切去。
五十厘米处,谢文君的前倾已经到了极限,他的鼻尖几乎要碰到塑胶,视线里只剩下终点线的白。
他能感觉到帕奇门特的肩膀就在他的左肩旁,梅里特的呼吸声贴着他的耳朵,三人的影子在塑胶上重叠成一团,谁都不肯让谁。
他的小腿在颤抖,足弓几乎要撑不住,但他的神经死死锁住——“压!”
二十厘米处,风都仿佛停了。舒本科夫的胸口先越过了线,那一步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悬念,红色的号码布在灯下晃了一下,像宣告胜利的旗帜。
紧接着,帕奇门特的胸口也压了过去,他的快切摆臂终究起了作用,比谢文君和梅里特快了那么一丝。
就在帕奇门特压线的瞬间,谢文君和梅里特同时把身体“扔”了出去。
谢文君的手臂狠狠前送,肩膀压得更低,重心几乎要扑在地上。
梅里特则保持着他的流线,头部探出,髋部前送,像一道轻弧掠过终点。
两人的影子在终点线前重叠,然后一起越过——
没有先后,没有差距,是完完全全的并列。
但事实上,因为刚刚梅里特更加前面,那最后面两个人并排压线,就意味着……
压线这个环节。
谢文君赢了。
“压线!!!!!!!!!!!!!!”
“第一名是俄罗斯选手舒本科夫!居然在这一枪打开了13秒!12秒98创造了自己最好成绩的同时,还拿下了俄罗斯在110米栏项目上的第一枚金牌!!!!”
“第二名是牙买加选手帕奇门特,他的成绩是13秒03,最后还是依靠于牙买加人优秀的平跑能力,反杀了过去,牙买加人的短跑基因的确是优秀!”
“第三名……”
杨剑也忍不住等了等。
如果这个地方看不到自己熟悉的英文拼写。
那么就意味着拼了一整场的谢文君。
最后还是丢掉了鸟巢,站上登奖台的机会。
虽然竞技体育,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一切以结果为王。
但整个过程如此的精彩。
最后却没有在鸟巢面前拿下一枚奖牌,实在是太过于遗憾。
太遗憾了。
不多久,第三名浮现了出来。
结果第一个出来的名字是梅里特。
可以听到现场的观众都忍不住哀叹了起来。
“梅里特,是梅里特第三……”
杨剑声音刚刚低下去一点,旁边的刘祥,却声音突然出现,大声说道:
“并列第三,是并列第三!”
“谢文君也是13.04!!!”
杨剑一听。
立刻激动的心情重新浮上心头。
大声说道。
“千分位,看看千分位!”
“这个成绩对于谢文君来说太不容易了,要知道这可是平原地带啊,能跑出这样的成绩,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比他上次在莫斯科的成绩提高了足足0.2秒以上啊!!!”
“希望大家即便是他没有拿到这一枚奖牌,也要为他的努力而鼓掌!”
杨剑是这样铺垫的,万一没拿到奖牌呢?
但好在。
马上成绩就揭晓了。
千分位梅里特13.037。
谢文君13.037!!!
“一模一样!!!”
“谢文君的千分位和梅里特一模一样,那就意味着这是铜牌!两人并列铜牌!!!”
“他在这里和刘祥曾经的对手打成了平局,他和世界纪录保持者战成了平手,这是巨大的胜利!!!”
“鸟巢110米栏,跨越两个大赛的遗憾,终于在这里填上了!!!”
“终于要在鸟巢升起男子110米栏的国旗了!!!”
“8年的等待!”
“谢文君做到了!!!”
“此时此刻,刘祥就坐在我的旁边,他现在……”
杨剑一扭头。
看到刘祥激动的有些潸然泪下。
虽然原本时间线上,他也因为苏神和接力队的进击,而忍不住热泪盈眶。
但面对自己的主项。
更加是难以抑制的情怀。
“刘祥,此时此刻已经说不出话来!我想只有对这个项目爱的深沉的人才会这样吧!”
“让我们恭喜谢文君!”
“他完成了刘祥的传承!”
“他把男子110米栏的奖牌留在了鸟巢!”
做到了。
我做到了。
谢文君此刻感觉到足底有些剧痛。
但这个时候他顾不了这么多。
张开上臂。
这是属于他的时刻。
畅快淋漓的倾听,全场十万观众。
高呼他的姓。
大喊他的名。
ps:在这一章完成的之后,中国和亚洲100米最高的峰宣布在昨天全运会上退役。
苏神的成就实在是太多了。
我是2015年认识的他。
在2015年世锦赛之前,我的的确确也认为国内的100米几乎没啥希望,即便是张培萌冲到了10秒,因为后续的状态不佳,我也认为可能是真的有10秒大关的基因封锁。
不过事实证明。
完全不存在这个事。
他不仅是打破了大家和他自己心里的封锁。
也打破了小紫心里的这一道封锁。
加上后面不断刷高的成绩在东京达到了极限。
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他而写的。
随着他的落幕,这本书也走到了最后期。
希望苏神完成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能在别的岗位继续为田径发光发热。
没什么好说的。
就是四个字——
你是传奇。
(https://www.xxxqq.cc/3175/3175087/87310377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