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大明朝有很多忠臣
天色大亮后,更让百姓惊愕的事情发生了。
黑袍军的后勤队伍开始在街头空旷处架起大锅,熬煮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浓郁的香气弥漫在寒冷的空气中。
有军官模样的人敲着锣,大声吆喝,声音却不像官兵那般盛气凌人。
“西安府的乡亲们,仗打完了,黑袍军不扰民,不抢粮,家里断炊的,可以过来领碗热汤暖暖身子!孩子老人优先!”
乡亲们?
这个称呼让许多偷偷张望的百姓愣住了。
多久没被当兵的这么叫过了?
刘馔终于大着胆子,带着同样忐忑的妻儿走出了家门。
他看到一些胆大的邻居已经颤巍巍地端着碗,从黑袍军士兵手里接过滚烫的肉汤,士兵甚至还对老人笑了笑。
他也凑过去,领到了一碗。
汤很实在,漂着油花和几块羊肉。
他捧着碗,看着周围那些虽然疲惫却态度和善的黑袍军士兵,再对比昨日守城时那些如狼似虎、强征强抢的“自己人”官兵,心中五味杂陈。
当然,黑袍军也并非对所有人都一团和气。
在几名早已暗中投效黑袍军、或对城内势力了如指掌的本地人士的指引下,数支精干的黑袍军小队如同精准的利刃,直扑几处特定的目标。
其中首要的,便是位于城西繁华地带的西安李家府邸。
李家族人世代为官,树大根深,府邸朱门高墙,石狮威严,平日里便是寻常官吏路过也要敬畏三分。
更重要的是,在此次守城战中,李家不仅捐献了大量钱粮,其家主李崇道更是亲自组织族中子弟和豢养的家丁,登城协防,与黑袍军血战数日。
“围起来!前后门堵死!一个不准放走!”
带队的一名黑袍军营长声音冷硬,面无表情地下达命令。
士兵们迅速散开,将李家府邸围得水泄不通,弓弩上弦,长枪如林,肃杀之气瞬间取代了周遭的喧嚣。
沉重的撞门槌开始轰击那扇象征着权势和地位的朱漆大门。
门内传来家丁惊恐的呼喊和杂乱的脚步声。
“放肆!何方狂徒,可知此乃李府!我家老爷乃朝廷命官!”
门内传来管家色厉内荏的呵斥,试图以官威震慑。
“黑袍军办案,开门!”
营长的回答简短有力,毫无转圜余地。
撞击声更加猛烈。
终于,在一声巨响后,门闩断裂,大门被轰然撞开。
门后的景象显露出来:数十名手持棍棒刀枪的家丁,簇拥着一位身着绸缎便服、面色铁青的中年男子,正是家主李崇道。
他强作镇定,指着门外的黑袍军,厉声骂道。
“尔等逆贼,安敢冲击官绅府邸,王法何在,待朝廷天兵一到,定将尔等碎尸万段!”
营长根本不屑与他废话,手一挥。
“拿下!反抗者,格杀勿论!”
黑袍军士兵如狼似虎般涌入院内。
家丁们试图抵抗,但在这些刚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百战精锐面前,如同土鸡瓦狗,瞬间被砍翻数人,鲜血溅满了庭前的青石板。
惨叫声、哭喊声、兵刃碰撞声顿时响成一片。
李崇道见家丁溃散,脸上血色尽褪,嚣张气焰瞬间消失,转为惊惧。
他原以为即便是黑袍军,也要靠着他们缙绅才能治理城池,没想到黑袍军当真敢砍缙绅!
他踉跄后退,声音颤抖。
“你......你们......要钱要粮?李某愿捐!只求保我全家周全......”
“晚了。”
营长冷冷吐出两个字,示意士兵上前拿人。
两名士兵上前,毫不客气地反剪住李崇道的双臂。
李崇道彻底崩溃,挣扎着哭喊求饶。
“饶命啊!我有钱!我有的是钱!都给你们!只求放过我的家小......求求你们了......”
昔日高高在上的官绅,此刻涕泪横流,丑态毕露。
与此同时,其他士兵已迅速控制府内各处。
女眷儿童的哭嚎声、仆役惊慌的奔跑声、以及士兵们翻箱倒柜、查封库房的呵斥声混杂在一起。
一箱箱金银细软、古玩字画被登记造册后抬出,地窖里的粮仓、银库被贴上封条,重要的账册、地契、往来书信被仔细搜查、装箱带走。
整个过程高效、冷酷,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显示出黑袍军对此类行动早已驾轻就熟。
府门外,渐渐聚集了一些胆大的百姓围观。
他们看着平日作威作福的李老爷像死狗一样被拖出来,看着李府的家产被一箱箱搬出,脸上表情复杂,有惊惧,有快意,更多的是难以置信的震撼。
黑袍军士兵对围观百姓并未驱赶,只是严守岗位,确保秩序。
这种对豪绅毫不留情、对平民秋毫无犯的鲜明对比,如同无声的宣告,深深烙印在每个目睹此景的西安府民众心中。
李府的查抄,只是一个开始。
很快,类似的情景在城中其他几家积极参与抵抗、劣迹斑斑的缙绅大户门前接连上演。
黑袍军用这种冷酷而精准的雷霆手段,清晰地划出了属于这只农户大军的敌人和朋友,也为这座刚刚易主的古城,立下了新的规矩。
城中心原守备府衙门前,那杆代表大明的龙旗,被一名黑袍军士兵用力砍断,旗杆缓缓倒下,发出沉闷的响声。
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玄色的、绣着简单徽记的黑袍军旗帜,被缓缓升起,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这一幕,被许多躲在暗处的人看在眼里。
那些之前暗中给黑袍军传递消息、或是消极怠工的低级官吏,此刻纷纷走出家门,前往指定的地点进行登记,脸上带着复杂却又有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
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现实。
府学教授文修远,一位年过花甲、饱读诗书的老儒生,站在自家院中,远远望着衙门口易帜的一幕,老泪纵横,捶胸顿足地仰天悲呼。
“苍天,煌煌大明,二百余年基业,竟至于斯!礼崩乐坏,廉耻何存?”
他的哭声,在渐渐苏醒的城池中,显得格外凄凉和孤独,却也代表了旧时代最后一批坚守者的悲怆。
“太祖爷从鞑虏手中夺回来的礼乐教化,怕是要完了!”
(https://www.xxxqq.cc/4845/4845888/43818125.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