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942章

第942章


景泰元年六月初一,大明各地衙门陆续收到皇帝旨意。

    器用于民,便民而利经济,今国师为利万民,促进器物进步,出银十万两,不论是大明人、外邦,还是士、农、商、匠和奴,凡有发明,皆可向各地器物坊、县衙和道纪司上报,只要核定是有效的发明,最低可得赏金二十两,最高百两银。

    圣旨中还列举了例子,水车自古有之,但工部的胡炜却能将风力和水力用于水车,二者各得赏银二十两,共计四十两。

    又列举,皇庄里的一个老农,因为改了犁上的一块木片,使犁耕地时能加深两寸,得赏银二十两。

    凡是有类似发明的,只要核定过关,皆得赏银。

    圣旨被抄录下来张贴在各衙门的公告墙上,同时和圣旨送到地方的还有国师的一句话。

    “贫道修炼功德,最忌讳失信,所以,谁若是坏我功德,我就诅咒他一辈子。”

    收到这句传话的布政使、知府和县令们默默地一字不落将圣旨抄了贴在公告墙上,有的为了讨好潘筠,连城门外的两边墙上都贴满了,还召集里正大张旗鼓的宣传。

    并表示:“这和以前不一样,这是国师自掏腰包,她要修功德,必守诺。”

    所以不用担心给了东西得不到赏银。

    潘筠在民间,尤其是在江南一带本就名声卓著,去年北征过后,她在军中和北方又被奉为神明,做了国师之后,其名声更是青云直上,如今,天下人或许不信皇帝和朝廷的承诺,但一定相信潘筠。

    潘筠似乎也不怕功高震主,这一次,直接揽过这件事,大张旗鼓的借用朝廷的渠道宣传。

    而内阁之所以容许,是因为潘筠说了一句话:“科技若起,工业必盛,加之海贸渐兴,天下商贸可兴,而我大明银荒严重,铜钱不利于运输,钱钞是必行之路,但皇室和朝廷经宝钞一事之后在金融界已经没有信誉可言,钱钞,是绝对不能完全掌握在私人钱庄手上的,所以要发展朝廷的钱钞,就必须要把信誉提上来。”

    于谦与她早就相识,俩人在江西赈灾时就曾经提过这个话题,他心中一动,道:“事成之后,你要将此功让与朝廷?”

    “让与朝廷,信者有几何?”潘筠看向朱祁钰。

    内阁大臣们跟着看过去,目光微闪,眼中都闪过亮光:“这倒是一法,只是光做这事不够。”

    “的确不够,”潘筠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余下收拢民心的举措是诸位大人们的事了,贫道只爱器物,也只擅器物。”

    “想要得民心,就必要整顿吏治,反贪反腐,”于谦沉声道:“百姓所求,不过是公平二字。”

    众臣纷纷响应,朱祁钰一槌定音,大家就开干了。

    果然,因为潘筠的名声,公告一传出,大家就开始绞尽脑汁的思考起来,自己可有什么发明能拿得出手的。

    而接下来的公告还不止这一个。

    很快,新的圣旨又下到各处。

    从景泰元年六月初一开始,朝廷不会再增加新的匠籍,所以,士、商、民虽有所发明,但不会被划为匠籍。

    旧的匠籍不变。

    圣旨中还严格规定了奴发明器物后的收益所得,至少有五成属于自己,主人不得强夺其利。

    圣旨一下,天下各处奉上发明的人就更多了,县衙门口每天都热闹得像是菜市场。

    大多数地方没有器物坊,只能靠县衙的工房和官吏们一同确定,为此,各地县衙还请了道士和一些工匠去做评委。

    还真筛选出了不少东西。

    等潘筠帮着孙原贞在宁波找到合适建港的地方,又跟他请来的画师一起画好港口建造图时,报到工部的发明已经有一百六十八件,就算以最低奖赏二十两算,那也去了三千多两。

    号称放了十万两白银的账户,其实只放了一万两。

    潘筠急得不行,确定港口建造图没问题后,她当天晚上就要离开。

    孙原贞连忙拦住她:“国师何事如此焦急?我在私宅设了酒宴,今晚请了虞大师一起庆功。”

    虞大师就是和潘筠一起画图的人,他最擅工笔画,一幅画能卖出百两银子,但其实他最擅长的是搞建筑。

    江南不少园林设计便出自他手。

    搞建筑的,基本属于半个道士,风水学那是杠杠的,潘筠跟他特别聊得来。

    他的师兄是蒯祥,现任工部主事,承天门,也就是后来的天安门,以及紫禁城三大殿他都有参与设计和建造。

    同师出常熟蔡思诚。

    她要是不缺钱,她是很愿意和这个新交的朋友多相处一段时间的,但她现在缺钱。

    她的信誉正在摇摇欲坠,她绝对不允许自己夸下的海口这么快就垮掉,所以她拒绝了:“我有事,待我再回来时孙大人再请我吧。”

    孙原贞:“国师贵人事忙,这一走,谁知何时能来?还请国师给本官一个宴请的机会。”

    潘筠一脸纠结,最后皱着脸道:“要不你把我的这顿饭算成钱给我吧,就当是我吃过了。”

    孙原贞愣了一下后想到从京城来的传闻,他哈哈大笑起来,冲幕僚招手,朗笑道:“国师为我浙江奔走,这段时间为了选海港更是劳累奔波,实在是辛苦。”

    幕僚端上来一个托盘。

    孙原贞微微掀起一个角,里面是黄灿灿的金条。

    他推到潘筠面前,含笑道:“小小心意,还请国师收下。”

    潘筠挑眉,毫不手软的收了。

    见她收下,孙原贞松了一口气,也不再执着让她留下吃饭,亲自将她送到门口。

    潘筠转身却飞到了杭州,把这一盘黄金交给杭州器物坊的人:“分出三分之二来送到南京工部,告诉他们,一些不必反复斟酌,可以当场兑付的小发明,当场兑付给他们。”

    杭州器物坊里的人全是道士,而且,全是龙虎山学宫出来师兄师姐。

    他们见潘筠眼也不眨就拿出这么多黄金,不由咋舌:“国师,你好有钱。”

    道士嘛,拐弯时是真拐弯,直白时也是真直白,直接就问了:“国师的赚钱方法可方便透露?贫道等也急于脱贫。”

    潘筠一脸沉静的道:“去外邦找无主的金矿和银矿挖。”

    众人:……

    潘筠一脸鼓励的看着他们道:“海外机会多,师兄师姐们加油,等你们突破第一侯,能御物飞行了,就算找不到无主的金矿银矿,也可以合法赚很多钱。”

    一位师兄若有所思道:“若不合法呢?”

    潘筠:“听说道录司正在加强对天下僧道的管理,因为贫道的缘故,近来出来做事的道士很多,连带着很多和尚尼姑都出山了,甚至有隐世之人,为免这些人争斗伤到百姓,或为钱财坑害百姓,道录司正在和天师府、僧录司和护国寺一起商量加强管理的办法。”

    潘筠冲他们露出牙齿:“你只管去,事情要是摊派到我头上,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对方打了一个寒颤,义正言辞道:“贫道是龙虎山学宫的杰出毕业生,岂能因小利而失大义?国师放心,不仅我不会去做这种事,我还会看紧师弟师妹们,决不允许身边的人出现这样的事。”

    潘筠满意的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我果然没看错师兄,那这里就交给师兄了,报上来的物品一定要严格审核,绝对不放过一件,但也绝对不滥发奖励。”

    李向道沉痛的道:“我知道,国师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潘筠的钱的确不是大风刮来的,却是台风刮回来的。

    钦天监预计,六月二十一开始,浙江、南直隶一带有可能有台风登陆。

    潘筠夜观天象,算了半天后圈了两块地方,其中一块就是宁波。

    因为去年江南便遭遇大风,今年孙原贞得到消息后早早便开始准备。

    而潘筠之所以急着出去,也是因为,今天都六月初五了,倭国那边的运银船还没消息。

    她决定亲自过去看看。

    潘筠当天晚上出发,六月初六下午就到了温泉津町港。

    她趴在锅沿往下看,就看见港口上热火朝天,大家正在搬运货物。

    潘筠略一挑眉。

    潘小黑道:“你来得还真巧,正遇到他们要开拔。”

    潘筠扫过海港内外停靠的船,若有所思:“怎么这么多船聚在这里?”

    温泉津町港只是个小港口,按说不应该来这么多海船的。

    潘筠飞过去,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落下,换了一身衣服,戴上帷帽后背上自己的剑才走出去。

    这副打扮是大明江湖侠女在倭国的最常打扮,头戴帷帽,窄袖,利落又漂亮,背后或手上持剑,倭国的浪人看见了便会退避三舍。

    也因此,近来倭国女子也开始学起明朝侠女的打扮,唐风向明风移动。

    甚至连走路也开始学起来,只要走路学得好,没人分得出她们是倭人还是汉人女子,浪人就会离她们很远,倒不失为保护自己的办法。

    潘筠一走进镇子,两边的摊贩和商户都热情的向她招手,走过的人也向她报以微笑,大家面上都很友好。

    潘筠也看得出来,他们的友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脸上的笑容不作假。

    她直接走到港口边,目光一扫,很快就找到要找的人。

    妙和板着小脸坐在凳子上,正在啪啪啪的打算盘,旁边站着一个身着短衫短裤的倭人,正弓着腰用倭语道:“我们可以按时搬完的。”

    妙和不悦的用倭语回道:“昨天你就是这么说的,结果就因为你们耽误了,所以我们今天才不能按时发船。”

    倭人弓着腰道歉道:“昨天突然来了很多船,人手不够,我非常的抱歉,所以我连夜叫来了很多人,您看,他们今天都很用功,还请您继续用他们,不然,他们就要白来一趟了。”

    妙和有些生气,但目光扫过他身后站着的那些人,身上一样是短衫短裤,有的甚至连短衫都没有,只有短裤,光着脚,脚上还都是泥土,应该是连夜从村庄赶过来的。

    她到底心软,哼了一声,还是点头让他们去搬货了。

    潘筠笑了一声。

    妙和听见这熟悉的笑声,猛地抬头,看见草棚外盈盈立着一人,即便她带着帷帽看不清脸,她还是猛地一下跳起来,一脸激动。

    潘筠抬起食指嘘了一声,妙和便按捺住兴奋,一脸骄矜的问她:“你是谁呀,有何贵干?”

    潘筠笑道:“路过贵宝地,求一碗水喝。”

    妙和立即让人去倒水。

    下属:……桌上明明有水。

    不过他还是拎着茶壶下去,又接了一壶开水上来。

    妙和将她拉到身边坐下,左右张望,小声问道:“小师叔,潘小黑呢?”

    “倭国人都知道我身边跟着一只黑猫,所以我让它躲起来了。”

    妙和不解:“为何要隐藏身份?”

    潘筠:“我现在是国师了,有了官方的身份,就不好随便进出倭国,对了,王璁他们几个呢?”

    妙和:“大师兄他们打架去了。”

    潘筠挑眉:“打架?”

    “是啊,大内氏要抢另一个海港,前天打起来了,大师兄就带着人过去支援了。”

    潘筠喃喃:“难怪这里有这么多海船。”

    “是啊,全是从那边过来的,还有好几艘朝鲜的海船呢,”妙和道:“你不知道,益田家高兴坏了,恨不得他们一直打。”

    潘筠笑问:“之前倭国兴战,这里怎么样?”

    “是有几批人进攻大森乡,不过,益田家族没有参与其中,虽然他们没出人手,却卖给我们不少消息,陶千户说,他很有自知之明,即便怀疑大森乡里的确有银矿,也确定我大明会赢。”

    “大明既然会赢,他就不可能从我们手上抢走银山,还不如专心发展港口和海贸。”

    潘筠笑着点头:“陶千户说的不错,益田信太一直是个聪明人,很识时务。”

    她喜欢和识时务的人合作。

    潘筠将凉下来的茶喝完,问道:“现在架打完了吗?”

    妙和摇头:“不知道,没消息回来,但我想应该打完了吧,大师兄召集了很多武林侠士过去。”(本章完)


  (https://www.xxxqq.cc/4846/4846757/1111019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