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裹着蜜糖的毒药,也必须吞下去
当科尔沁草原上的血腥味尚未被长风吹散,当秃鹫还在盘旋赴宴之际,一场远比战争本身更为冷酷的秩序重建,已在那位年轻帝王预设的轨道上,精准而高速地运转开来。
科尔沁的覆灭不是终焉的丧钟,而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号角。
自草原押运而来的海量战利品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关内。
堆积如山的皮毛,望不到尽头的蒙牛,以及数万匹神骏的战马,让宣府这座边塞重镇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混杂着财富与血腥的奇特味道。
然而,与这些有形的缴获相比,一份来自京师的敕令却在此刻显得更为举足重。
当这份早就拟好只待战事终结便即刻发出的敕令,由宣大总督满桂亲自派出的信使快马加鞭送至林丹汗的金帐时,这位新晋的草原霸主正意气风发地调兵遣将。
吞并科尔沁所得的人口与牲畜,让他麾下的察哈尔部实力暴涨数倍。
依据战前宣大总督满桂的口头承诺——“大汗尽管放手去做,科尔沁之地,便是你的战利品。若后金来犯,陛下天兵必不坐视!”
林丹汗已经迫不及待地将一部分先锋部落和兵员安置到了水草丰美的科尔沁东部牧场,准备先占下这块肥肉。
在他看来,有了大明这个强大盟友在背后的支持承诺,他几乎已经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他将真正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成为无可争议的蒙古共主!
敕令的内容,似乎正是对他行动的追认与嘉奖,甚至比满桂的承诺更加慷慨。
“……科尔沁旧地,沃野千里,水草丰美,今其主既亡,土地不可无主,部众不可无人统辖。朕念大汗此番襄助王师,厥功至伟,不忍其部众仍居于漠北苦寒之地。特敕:科尔沁旧有牧场,悉数赐予大汗。望大汗率部东迁,抚其遗众,永为我大明北疆之藩篱……”
措辞温和,姿态慷慨。
然而,当林丹汗身边的谋臣们将这敕令上的“率部东迁”四个字细细咀嚼之后,一股寒意却从他们的脊背上悄然升起。
将一部分部落迁徙过去试探,和整个部落重心“东迁”,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扩张,后者是……堵枪眼!
“大汗,不可!”一位老成持重的谋臣当即劝谏道,“满桂将军之诺,可为我部扩张之依仗,而陛下此敕令,乃是要将我察哈尔部彻底推到后金的刀口之上!一旦主力东迁,我部与后金之间再无转圜余地,唯有死战一途!”
“是啊大汗!”另一位部落首领也急切地附和,“我们刚刚吞下科尔沁,部众之心尚未完全归附,正需休养生息。此时就将主力与后金直接对上,智者不取!”
劝谏之声,此起彼伏。
林丹汗坐在汗位上,摩挲着手中那份轻飘飘却重如山岳的敕令,一言不发。
他何尝不知这是明国皇帝的阳谋?
满桂的承诺是诱饵,而这份敕令,才是真正的图穷匕见!
可是,他能拒绝吗?
拒绝?用什么理由拒绝?自己已经开始向科尔沁迁徙部众,如今皇帝只是顺水推舟给了他一个名分,将他的试探变成了国策。
如果只是小规模迁徙,甚至阳奉阴违,那与公然打大明皇帝的脸有何区别?这意味着此番盟友关系就此破裂。
此刻明军主力尚在宣府一线虎视眈眈,那支能轻易将科尔沁从地图上抹去的恐怖力量,如同悬在他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但真正让他感到彻骨寒意的,并非仅仅是宣府边墙上的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
林丹汗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拼凑出了一个让他心惊的画面:曾经四处烽烟、流寇遍地的大明北方,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秩序。
那位年轻的皇帝用雷霆手段抄没了几个富可敌国的藩王和所谓的“圣人”家族,将海量的土地收归国有,建立了无数个名为“天子屯”的流民点。
这意味着大明内部最大的失血点正在被堵上!
流民被转化为农夫,而这些农夫,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被武装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兵源!
大明,这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帝国,一旦内部趋于安稳,它那恐怖的战争潜力将会被彻底释放。
届时,宣府的军队恐怕就不是仅仅驻扎在边墙了。
随时爆兵数十万,裹挟着无尽的钱粮向草原发动一场不死不休的远征……那是连成吉思汗的子孙也无法承受的噩梦。
答案是,挡不住。
现在挡不住,未来,更加挡不住。
更何况,这份敕令所给予的是他此刻最无法抗拒的诱惑——法理上的正统。
有了这道敕令,他占据科尔沁的土地便不再是草原上弱肉强食的野蛮行径,而是得到了中原天子承认的,名正言顺的统治。
这对于他未来整合蒙古各部,树立共主威望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
这枚裹着蜜糖的毒药,他必须吞下去。
“够了。”
林丹汗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大明皇帝的敕令是看得起我林丹汗,看得起我察哈尔!后金女真不过一群渔猎之辈,何足惧哉?我蒙古铁骑,难道还怕了他们不成?”
他高高举起那份敕令,声如洪钟。
“传我将令!拣选精锐,并择—批部众即刻东迁!科尔沁的草原从今往后,便是我察哈尔东方的牧场与前哨!”
……
恐惧,是比刀剑更有效的武器。
当科尔沁部在短短半月之内被大明与察哈尔联军从草原上彻底抹去的消息,如同一场草原地震,迅速传遍了整个漠南蒙古。
消息的每一个细节,都足以让闻者胆寒。
——明军只出动了数万兵马,便在正面战场上,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了科尔沁的主力。
——战后,所有成年的科尔沁男子尽数被戮俘,妇孺被林丹汗瓜分,部落的传承,血脉的延续,就此断绝。
——林丹汗,那个曾经的察哈尔之主如今已成了明国皇帝的刀,挥向了昔日的同族,而他得到的奖赏,是整个科尔沁的牧场。
——那数千名被俘的勇士没有成为明军的士卒,而是被押入关内送去矿山,过着比死亡更痛苦的日子。
这种前所未有的毁灭模式,给所有在明金之间摇摆不定的蒙古部落带来了深入骨髓的恐惧。
内喀尔喀五部,是最先做出反应的。
这些曾经与后金眉来眼去,对大明的号令阳奉阴违的部落,在得到确切消息的第三天,便立刻派出了由部落首领长子亲自率领的使团,携带重金与大量贡品星夜兼程赶往宣府。
在宣府总兵满桂的面前,这些往日里桀骜不驯的草原贵族们态度谦卑恭顺到了极点。
他们几乎是五体投地,用最谄媚的言辞表达对大明皇帝的无限忠诚,并痛斥科尔沁背信弃义的罪行。
他们争先恐后地献上部落的堪舆图与户籍册,表示愿意接受大明官吏的清点,永为天朝之臣。
他们怕了。
他们终于明白,坐在紫禁城里的那位年轻皇帝,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先祖都不同。
与这位皇帝做敌人,下场不再是战败议和赔款纳贡。
下场,是死!
是整个部落从这片草原上被彻底干净地抹去,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曾经那些蠢蠢欲动,试图从大明边境捞取好处的小部落在一夜之间变得安分守己。
边境的马贼与劫掠者,也奇迹般地销声匿迹。
一种前所未有的的恐惧如同一道看不见的长城,笼罩在漠南草原之上。
它比任何一座雄关,任何一支军队,都更加坚固!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在过去或许只是戏曲和传说上的夸张。
但现在草原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真的!
……
辽东。
按着约定‘起兵’的时间声势浩大了几日之后.
前线一直保持着高压攻势的明军,突然力竭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后金的南面,于海上往来袭扰,让皇太极头痛不已的皮岛总兵毛文龙,也仿佛抢掠满足了一般,率领着他那支神出鬼没的水师悄然撤离了金州、旅顺沿海。
一切的军事压力仿佛都在短短数日之内烟消云散。
后金那些潜伏在各处的探子们用了整整十天的时间,才将发生在遥远科尔沁草原上的所有碎片化的信息,艰难地拼凑成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图景。
当这份最终的情报摆在皇太极的案头时,这位大清的雄主沉默了。
整整一个时辰,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反复看着情报上的每一个字。
汗水,从他的额角渗出,缓缓滑落。
他终于明白了一切。
孙传庭在西线的猛攻,根本就不是为了决战,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佯动,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主力牢牢地钉死在辽西走廊,让他们无暇西顾。
毛文龙在南线的袭扰,也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为了制造混乱,进一步分散后金的兵力与注意力。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掩盖真正的杀招——在北线,大明与察哈尔联手,对科尔沁发动的灭族之战!
而现在,当一切尘埃落定,这盘棋的真正面目才狰狞地显露出来。
皇太极缓缓起身,走到地图前。
他的目光扫过整个后金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寒意将他紧紧包裹。
西面,孙传庭的大军虽然暂时后撤,但其精锐未损,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
南面,毛文龙的水师如同海上的饿狼随时可以再次扑上来,撕咬他漫长而脆弱的海岸线。
而最致命的变化,来自北方。
曾经的战略缓冲地带,科尔沁草原,已经消失了。
现在盘踞在哪里的,是一个刚刚吞噬了科尔沁全部力量,变得空前强大的新邻居——林丹汗。
那个野心勃勃的察哈尔之主如今就陈兵在自己的侧后方,像一头被喂饱了血肉的猛虎,对自己虎视眈眈。
而他与自己之间,再无任何阻隔。
三面合围!
一个完美的战略包围圈,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天内悄然成型。
而促成这一切的,仅仅是一次看似针对蛮夷内乱微不足道的征伐。
皇太极感到一阵晕眩。
他再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与他的大清就像是被蛛网困住的飞蛾,无论如何挣扎,都只能越陷越深。
对方甚至还没有与他进行一场真正的决战,就已经将他逼入了绝境。
整个棋盘的态势因为一颗棋子的落下而被彻底逆转。
可笑的是,直到棋局落幕他才看清这一切。
而那个真正的弈者,自始至终,都未曾在棋盘上露过面!
(本章完)
(https://www.xxxqq.cc/4848/4848230/1111089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