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好纸


造纸不是一日之功,在没有化学要素的古代,古法造纸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赵九元刚处理完各地汇报上来的农事折子,便听到了李斯的声音,当真是人未到声先至。

李斯拱手一礼:“大良造!”

赵九元回礼,疑惑道:“廷尉何事如此焦急?”

“成了!”

李斯语气中掩饰不住地兴奋,抓住赵九元的手臂道:“造纸司一共造出了三种纸,构树皮纸、苎麻纸、竹纸!”

“走,去瞧瞧。”

赵九元上了李斯的马车,两人向咸阳的东面去。

在一片临近溪水的地方,坐落着几间茅屋,屋子外挖了好几个大坑,坑里泡着片开的竹片。

不远处便是造纸的厂房,厂房后则是一大片可供晾晒原材料的石头平地,平地上晾晒着煮过的构树皮,这些树皮曝晒在阳光下,隐隐约约有些泛白。

等过段时间,彻底白净后,造出来的纸就会洁白无瑕。

若是不经过长时间曝晒,造出来的纸则略有些泛青。

负责造纸的老匠人捧出三份纸来,呈给赵九元和李斯。

赵九元单手拂过这些纸张,笑道:“好啊!此物当献给大王!也让大王高兴高兴。”

“斯正有此意。”李斯按捺住欢喜,点头道。

赵九元又对老匠人道:“汝等皆是我大秦好匠人,吾与廷尉必在大王面前给诸位请功。”

老匠人携众匠人向赵九元和李斯躬身感谢。

“诸位请起,这些日子辛苦诸位了,这些钱拿去改善伙食。”赵九元从袖子里掏出一包半两钱来,老匠人接过,又躬身感谢了一番。

赵九元和李斯当即带着纸去往章台宫,尉缭等人听到风声,也跟着一起入了宫。

“这便是那质地轻薄的纸?当人令人见之便心生欢喜!”

嬴政拿起构树纸看了又看,只觉得怎么看都不够,先前李斯同他奏报此事的时候,他还以为在说梦话,没想到竟是真的。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姚贾摸了摸摆在桌上的纸,迫不及待想要在上面书写,可大王没发话要将此物赠与他,他只能先拍马屁。

姚贾牵头,众人也都纷纷充作复读机,来了一遍贺喜的话。

由于漂白技术有限,所以三种纸都不是纯白色,而是淡淡的青黄色,但并不妨碍书写,反而透着古朴。

嬴政拿起毛笔,轻轻沾了沾墨,在纸上写下一个篆字。

墨透入纸张三分,但并未全然穿透。

不愧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匠人啊,造出来的纸厚薄适中,墨迹晕染得也不夸张。

赵九元自己就是草书爱好者,嬴政将笔递给她道:“赵卿,你来写几个字。”

“诺。”赵九元接了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大篆字,只是这篆字看起来扭扭歪歪的,在场之人,尤其是李斯,看了直皱眉。

嬴政想笑又觉得笑话赵九元不好,于是强忍着笑道:“赵卿这字,倒是别开生面。”

赵九元想翻白眼,觉得丑就直说。

她又没练过大篆。

嬴政笑着看向正淡然坐在自己下首的赵九元,复想起这纸是在李斯的主导下造出来的,于是又将目光锁定李斯:“李斯,这纸目前产量如何?成本如何?”

李斯站直了身子,他就等秦王问这话了。

“大王,不同种类的纸成本不一,总体而言,一刀纸合计百张,其成本比竹简低太多,每张纸的成本约一钱,而一片竹简的成本都要一钱半,一卷竹简的成本则在三十至六十钱不等。”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惊骇。

渭阳君赢傒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眼睛瞪得大大的:“大王,此物万利而无一害,当小心用之。”

渭阳君赢傒是秦国的宗室,当年因为没有给华阳太后送礼,导致秦异人上位,如今只能做秦国宗室的代言人。

昌平君熊启,也叫芈启,则是秦国外戚的代言人。

如今嬴政虽以大权在握,但华阳太后没死,他仍然受到他方势力的节制。

嬴政最擅长于帝王平衡之道,宗室和外戚虽然有些闹腾,但不至于无法掌控。

姚贾道:“大王,纸乃暴利,它在我秦国被制造出来,就要为我秦国牟利。”

“臣以为,纸除了供给我秦国君臣和读书人使用之外,也可销往六国,价格自然是比竹简低,又不能太低,我们还可以生产一批制作精良,且珍贵的纸,用于贿赂各国官员,臣不信他们不会动心。”

听到这里,赵九元看到姚贾和李斯脸上均露出了奸诈的表情,就连尉缭也忍不住侧开脸笑了起来。

不愧是纵横家啊,就是这普普通通的纸,也能玩出阴谋来。

“善!”嬴政深觉姚贾所言大有可为。

旋即底下众人也纷纷喝彩。

嬴政看向赵九元,赵九元微微颔首,而后开口道:“大王,纸的出现,无疑具有冲击性。首当其冲的便是竹简匠人,大王可将其吸纳进造纸司,扩大造纸规模。”

“眼下我大秦造纸司造出来的纸尚且不够朝堂运转,如何又能像姚上卿所说得用来贿赂山东六国呢?”

“大良造所言有理,的确需要扩大规模。”尉缭想了想后说道。

赵九元缓缓道:“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引起旧事物的抗争,要使新东西推行下去,少流血,就必须对旧有的进行妥善安排。”

细节决定成败?妥善安排旧物。

嬴政细细咀嚼这句话。

“还请大王下令。”赵九元拱手道。

嬴政将纸令颁发全国,召令那些制作竹简的散户可前往咸阳造纸司造纸。

咸阳城内繁华地带,一家纸铺正在悄悄装修。

目前造纸司所造之纸只能供给给秦国朝中之人,待招到更多工匠后,便可扩大制作,届时方能售往东方六国。

咸阳百姓注意到了造纸司,尤其是那些有学识的士子,在看到闹市处张贴的纸张,上面写着纸的功用后,顿时喧开了。

有不识字的百姓,兵士解释道:“大家莫要拥挤,此物名为纸,可做书写所用,比竹简轻便,是大王命廷尉李斯大人所造,大良造想出来的法子。”

“又是大良造想出来的妙物,还是廷尉大人督造,真是天佑我大秦啊!”

“大王英明,慧眼识珠,为我们秦国带来了大良造,是我秦国之福啊!”

“敢问大人,这纸价值几何?我等平民也能用吗?”一读书人装扮的男子问。

兵士回说:“自然,等纸多多造出来后,秦国百姓皆可于纸铺购买,至于价格,上头说了,比竹简便宜,买得起的就都能买。”

“那可太好了!多谢。”读书人高兴地说。

掩盖在人群中的各国奸细眼珠子滴溜溜转着,不多时,悄悄隐匿了去。一些不为人知的消息,正通过各种渠道传至六国。


  (https://www.xxxqq.cc/4850/4850595/4365040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