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赶山打猎 > 第1381章 这一年的变化(二)

第1381章 这一年的变化(二)


而今年的秋天,也算是一个丰收的秋天,之所以叫做“算是”,那是因为今年的寒流来的有点早,让很多农作物都减产了。

好在王安几家因为用的是半机械化耕种的原因,春天的时候种地的速度较快,王安家和几家亲戚的庄稼都已经种完了,而用骡马驴种地的人家还在继续耕种。

这样一来,就让王安他们几家的庄稼,在无形中就多了10多天的生长周期,所以这几家的庄稼,受寒流的影响都不算大。

种地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10多天的生长时间,因为对庄稼来说,10多天的时间都可以完成灌浆并进入成熟了。

主要是庄稼这东西只要完成了灌浆这个环节,那即使天气突然降温,导致庄稼受冻,也顶多就是粮食看起来发瘪,整体重量变轻,但绝对不会有颗粒无收的情况发生。

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减产的情况能接受,但颗粒无收的情况却是接受不了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事情的真相却是,“能接受也得接受,不能接受也得接受”!

反正不管减产与否,公粮都是必须得上交的,并且还必须得是粒粒饱满,一粒瘪子粮食都不能有的那种!

就问你服不服?

秋收之前的时候,王安就托付武冬和王帅他们在北大荒农场那边,又购买了两台用链轨拖拉机带动的小型收割机。

虽说这年代的收割机技术也不完善,收庄稼的时候是不能将庄稼收干净的,但收割机的构造王安也都了解,便指挥着王大柱和王利俩人对这两台收割机又是一顿改造。

还别说,改造后,收庄稼的效果直接就提升了很多,即使收完后地里依然有剩余,但只需人拿个袋子在地里捡拾一遍就行了。

这两台收割机,一台是专门用来收玉米的,而另一台是专门用来收水稻的。

主要是王安家的庄稼,是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像是大豆和杂粮杂豆等农作物,种的都非常少,高粱更是一颗都没种,所以人工收回来也不费啥劲。

况且从春起开荒翻地开始,黄保国和郭春艳两口子还有黄颖三口人就被王安留在了家里,暂时跟黄忠一起住在王安家的老房子里。

这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是一个月80块钱,并且管吃又管住。

当然,不是跟王安家一桌子吃饭,而是王安家给提供粮食、蔬菜和肉类啥的,让他们在老房子自己做饭吃。

毕竟是两家人,要是天天在一起吃饭的话着实有很多不便。

而他们的任务或者说是职责,就是农忙的时候帮忙干农活,冬天的时候种大棚。

虽说王安家给他们两口子开的工资着实不算低,但这两口子其实也基本闲不着。

好在相对比在苇子沟的生活,黄保国两口子对现在的生活那是相当的满意。

最起码他们能看到生活的希望了,要是用当地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个“盼头”了。

人这玩意儿都这样,只有生活有了“盼头”,那才会干劲十足,并且活的快乐。

毕竟在管吃管住的情况下,他们两口子除了买衣服和其他日常开销以外,也没啥大花销,所以一年就能攒下大几百块钱,而这个收入哪怕是跟屯里同样种地的人家相比,也是要高出不少的。

......

总之,在这9个多月的时间里细算下来的话,王安虽然鸡毛事儿都没干,但王安家的变化还是有很多的。

第一,土地变多了,由之前的60多亩耕地,变成了现在的360多亩耕地和1000亩的荒山。

第二,大棚的数量变多了,算上去年的那个,现在已经有4座大棚了,用平米来算的话,就是从200平米的大棚,变成了现在的800平米大棚。

而之所以没有建造平米数更大的大棚,那是因为黑省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大棚冬季取暖是个非常大的大问题,面积越大,取暖越费劲。

所以用增加大棚的数量来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才是这时候既经济又稳妥的方法。

第三,王安家多了两台播种犁和两台收割机。

第四,庄稼算是丰收了,玉米平均亩产800来斤,水稻平均亩产900来斤,至于大豆和杂粮杂豆啥的,压根没有计算的必要

第五,野猪和黄羊清空了,也就是一只不剩了,现在的猪圈和羊圈里,养着的是12头本地黑猪和21只本地细毛羊。

黑猪是开春那会儿,王安让王大柱和刘桂兰他们赶集的时候在集上买的小猪嘎嘎。

当地人管小猪羔子,就叫做小猪嘎嘎。

而细毛羊,是王安让王利和木雪离他俩在屯子里还有周围的屯子里买的。

反正养猪和养羊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夏天不能打猎的时候杀掉吃肉的,倒是也没有买太多。

第六,就是王安家的梅花鹿数量和傻狍子的数量变多了。

之前算上大公梅花鹿,一共是21只梅花鹿,现在已经是31只了。

其实这些鹿一共生了12只小梅花鹿呢,奈何不知什么原因死了2只,剩下10只了。

这两只死掉的小梅花鹿,可是给王安心疼坏了。

主要是大山里的梅花鹿非常难抓,而王安家的梅花鹿养殖又迟迟形成不了规模,所以死掉一只可就是莫大的损失了。

而傻狍子也增加了2只,从以前的6只变成了现在的8只。

以前的时候,王安本来是想将傻狍子也清空来着,就是不养了,全都杀掉吃肉。

原因就是这玩意儿始终长不大,正常也就是五六十斤,最多六七十斤就到顶了,出肉率实在是太低了。

关键是狍子这玩意儿,除了狍子鞭和狍子角能泡酒,但功效却远不如鹿鞭和鹿茸泡酒以外,其它是没啥值钱地方的。

总的来说,这玩意儿跟黄羊一样,饲养价值都不大。

不过王安的想法,却是遭到了王大柱两口子和木雪晴的阻拦,理由就是家里的粮食多的是,并且也有人饲喂,关键是狍子身上又没有多少肉,养了这么长时间杀掉,那不都白瞎了嘛。

于是乎,王安就此作罢。

可能是在感谢王安一家人的不杀之恩,所以那两只大母狍子就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生了一公一母两只小狍子。

第七,就是王大柱和刘桂兰同志,终于同意将家里的骡马驴卖掉一部分了。

现在的王安家里,只剩下7匹马了。

这7匹马,分别是枣红色的大儿马,枣红色的大骒马和它的马驹子,白马和它的马驹子,还有两匹鄂伦春马。

至于那三匹青马和那匹骡子,还有那一大一小两头毛驴子,都被王大柱给卖掉了。

之所以要留下那7匹马,那是因为王安进山要是赶爬犁的话就要用大儿马拉爬犁,主要是大儿马体型大,耐力足,并且胆子也大,不怵山里的各种野兽们。

而那两匹鄂伦春马,是王安骑着进山用的。

至于那一白一红两匹骒马,是王大柱两口子要留下的,说是每年生马驹子也能卖不少钱。

当然,那匹枣红色的骒马,王安也不想卖,因为它的胆量和耐力,是仅次于大儿马的。

并且最重要的是,这匹枣红色的骒马和那匹枣红色大儿马,可是正儿八经的战马。

战马那是什么概念?想买都没地儿买去,要是当做普通的驽马卖掉,那岂不是暴殄天物!

好在因为分田到户的原因,很多人家都攒下点钱了,而想要买大牲口用来种地的人家更是多了很多,所以大牲口的价格相比头两年更是高了不少。

没办法,任何行业的市场都是这样,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而然就会上涨了。

三匹青马,每匹卖了450块钱,骡子卖了400块钱,就连那一大一小两头毛驴子,都卖了足足250块钱。

要说小驴也不小了,已经是半大驴了。

其实之所以能卖这么多钱,主要也是因为王安家的牲畜都舍得喂料,也就是粮食。

天天喂粮食的牲畜自然就比少喂粮食的牲畜,甚至舍不得喂粮食的牲畜要长得胖,并且因为营养好的原因,皮毛看着都油光水滑的。

所以任何想要买骡马驴等大牲口的人只要打眼一瞅,那王安家的骡马驴瞬间就能被人相中,再检查一下骡马驴的牙口和蹄子以及大腿,这买卖基本就可以成交了。

说心里话,当初卖驴的时候,王安是想把那头小叫驴留下,完了没事儿前儿就宰了吃肉的。

主要是这小叫驴忒特么招人烦了,每天天不亮就“哏儿嘎哏儿嘎”的叫唤,那声音叫一个相当的洪亮,满院子都是特么驴叫的声音。

所以,王安就掐半拉眼珠子看不上它,宰了它的心更是日积月累,与日俱增.....

奈何王大柱两口子不让,还给王安一顿骂,整的这驴肉就没吃成。

当然,这老两口子不让杀驴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好人家哪有杀家里种田的大牲口吃肉的,想吃肉就杀只羊吧。

于是乎,王安家的羊就再次少了一只。

该说不说,这羊才是最冤枉的,因为驴叫唤,却把它给宰了。

这特么一天天的,跟谁说理去?


  (https://www.xxxqq.cc/970/970717/1110976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