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第529章 军民安置所,育幼营
开封城南,军票所前,一众身着赤色窄袖圆领袍的靖南军武官来往络绎,个个春风得意,步履矫健。
门前的马厩里拴着数十匹高头大马,马背上基本都驮满了各色包袱,
黄虎牵引着一匹驮负着不少包裹的黑色的战马,从马厩之中走出。
周长寿和吴平两人手里都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韩福良更是双手都不得闲,左一包右一包。
最惹眼的是他腰间,右边鞓带上插着一柄檀香木折扇,左边却挎着一把修长的朱漆倭刀,刀鞘上隐隐透着寒光。
“托虎爷的福,今儿可真是开了眼界。“
韩福良笑得合不拢嘴,掂了掂手中的包裹。
“这军票所里的好东西真不少。乖乖,咱还是头一回见到正宗的川中蜀锦,那料子摸着就滑溜,跟咱往日穿的粗布衣裳一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回回家,我家那婆姨,估计可是要乐的合不拢嘴了。”
黄虎大手一挥,浑不在意的笑道。
“咱们自家弟兄,说这些就见外了,不过是些军票罢了,留着又不能下崽,该花就花。“
“不过……”
黄虎睹了一眼韩福良右腰间的那柄倭刀,有些不屑。
“你怎么还从军票所里买了一把倭刀,这倭国的刀,能有军中发的雁翎刀好?”
韩福良嘿嘿一笑。
“军中的兵器,不是得千总以上的军官才能带着回乡吗,咱带惯了刀,要是腰间不挎个什么玩意,总觉得空落落的,心里倒是不甚快活。”
“咱听那军票所的吏员说,这把刀可是大有来头,据说是倭国那边,九州岛岛津家一名大将的佩刀,叫做什么千鸟正宗。”
韩福良挺了挺身,夸耀道。
“那文吏说,这把刀用的是什么玉钢,刀快的不行,咱试了试,比咱们的雁翎刀要轻巧些,但锋利程度丝毫不差,战阵上用这刀容易卷刃,但是在营外行走确实够用了。“
黄虎斜了一眼韩福良,说道。
“这样的货都是郑氏从东洋弄来的,咱听说前些时日郑家的船队从朝鲜往东,装成海寇在倭国抢了一番,这些刀应该就是抢来的战利品,死人的东西可不吉利啊。”
韩福良哈哈一笑,并不在意。
“死人的东西,咱老韩身上多的是了,以前国公爷还是汉中总兵的时候,咱们穿的不都是缴获的盔甲吗,咱们都是刀枪里面滚出来,还忌讳这个。”
“这刀要是真饮过血,反倒更合咱的脾气,军票所里的东西,总比街面上的东西要好。“
一旁的周长寿和吴平听着两人的对话,也都笑了起来。
对他们这些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老兵来说,一把刀是不是死人的东西,实在算不得什么忌讳。
他们的营将现在腰间挎着的刀,还是一柄顺刀,听说是建奴正黄旗的固山额真,好像叫做什么拜音图原先的佩刀,也是缴获过来的。
凭借着这份军功,他们营将在济宁之战可是争下了一枚一等金质武毅勋章,那勋章军中前后共发了不到二十枚。
“不与你们说了。”
黄虎摆了摆手,而后紧了紧身侧战马上的包袱。
“省亲的假期拢共不过月余的时间,都是兄弟们一刀一枪搏杀换来的,西北那边现在还没太平,说不得过几个月的时间,咱们又得上阵厮杀了。”
黄虎抱了抱拳,翻身上马,便欲要走。
不过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黄虎按住了缰绳,俯下身,压低了声音叮嘱道。
“你们几个,身上都留些银钱,别全都一股脑的花完了。”
“咱听上官说了,原先各营的联名上书有了作用,过不了多久,这一季的军饷会增发一批军票,到时候队长及以上的军官也能领到军票。”
“作为补偿,军票所内设了兑换处,根据职位还有服役的时间,还可以再用银钱兑换一定的军票,过时可就没有了。”
“虎爷消息灵通。”
韩福良眼前一亮,当下喜笑颜开。
军票所中的很多东西在市面上可是都买不到,而且质量还有保证,不仅有南洋东洋的新奇货,甚至就是西域藏地的玩意也能买到。
更为重要的,军票所里甚至能够买到战马。
韩福良眼热的看着黄虎胯下的黑马,他倒是也想要买一匹高大战马回去夸耀一番,但是奈何没有足够的军票。
军票所里卖的战马,作价起步都是百两军票,这样的价格,只有那些营将、千总们才能够买得起。
黄虎之所以也能够买得起,还有多余的军票匀给他们,可是割了一颗梅勒章京的脑袋,凭着斩将夺旗,加上先锋陷阵的军功,才得了丰厚的军票赏赐。
不仅如此,如今以黄虎的功绩,若是选择外放出了近卫营,到了其他营镇,都可以统管一营的兵马了。
那些立下的功绩,都被军法官们一笔一字的记在册中,入了军中的文库,谁都贪墨不了。
就譬如说韩福良自己和周长寿两人,功绩差不多都到了把总一级。
也就是近卫营里,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空缺就升任不了。
但就算如此,只要是近卫营里的人,哪怕是一个大头兵都不愿意轻易升迁外放。
他们一路看着陈望从伯爷变成侯爷,又从侯爷变成国公。
从国公到皇帝,差的也并不多了。
大明的江山,没有他们国公爷,早就已经被别人强占了去。
在近卫营里,就是国公爷的亲军,日后前途一片光明,比起其他军镇,那可要耀武的多,谁人见了不是羡慕的紧。
“家里娘子收到消息,说不准早早的就已经在等了。”
黄虎握着缰绳,抱拳笑着。
“咱老黄就不和兄弟们多聊,先行一步。”
“虎爷顺风。”
周长寿、韩福良、吴平三人同样抱拳,送别道。
黄虎大笑一声,轻拨马头,混入街道上熙攘的车流,向着开封城内缓缓行去。
他那匹黑色战马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很快便消失在街角。
目送黄虎离开后,一直沉默寡言的吴平也转过身来,对着周长寿和韩福良郑重抱拳。
目送着黄虎离开之后,吴平也同样抱拳。
“周兄,韩兄。”
吴平黝黑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意。
“两位家中的亲眷应该也都在等着了,安置区如今在城郊之外,时辰越晚出城的人便越多,俺也是时候出城了,就不必再送了。”
周长寿和韩福良两人微微正色。
周长寿拍了拍吴平的肩膀,沉声道。
“吴贤弟说的是,既然如此,那就不多耽误贤弟的时间了。”
韩福良也正经了许多,笑道。
“我们三家旁边,你新购的宅子,我已经着人清扫了干净,我让你嫂子从厨役市里已经请好了厨子,进新房办流水席的事情你不必担心。”
“你接了阿囡之后,赶快回来,中途可别耽误太多的事情,到时候你这个主人家不在,可就不太好了。”
吴平躬身抱拳,感激道。
“谢过韩兄了。”
这些年月,他也攒下了一笔不菲的银钱。
安置区那边虽然听宣讲官说的很好,但是将孩子一直放在育幼营中,却是有些不负责任了。
城中的宅院并不贵,吴平听取周长寿等人的建议,在城中买了和三家相邻的宅院。
到时候将阿囡留在城中,三家的家眷都在城中居住,也能够有所照应。
而且开封城中还有小学,那些小学的先生,都是有本事的人。
军中的子女每家可以送一人免试入学,无论男女。
女生有专门的女院可以学习。
周长寿站在一旁,同样笑道。
“早去早回,城中再见。”
吴平再度躬身,郑重道。
“城中再见。”
军中风起尚简,三人并没有过多的寒暄,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在那一句军营见阐述清楚。
吴平没有拎着包裹,阔步向着城门处的车马行中走去。
周长寿和韩福良两人也在吴平走后,互相道了一声别,而后便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开封城的街市依旧喧闹,但在这喧闹之中,却有着无数个这样暂别。
车马行中,人来人往,几乎都是返乡回家的军兵。
吴平付了银钱,拿到了车票,登上了一辆宽大的四轮马车之上。
马车之上,除去一名身着生员服饰的青年之外,已经坐了五六名穿着箭衣的靖南军军兵。
吴平的登车引来了一众军兵的注意。
“见过旗总。”
几名军兵同时抱拳行礼,他们都认出了吴平身上的窄袖圆领袍代表着身份,也看到了吴平胸前挂着繁多的勋章,当下神情更是尊敬。
“参见诸位兄弟,军营之外,不必多礼。”
吴平抱拳笑了一笑,在最后空余的位置之上坐了下来。
车箱里那位身着着生员服的青年,应当是一名秀才。
不过却没有半分嫌弃这些军汉的意思。
如果说以前,作为秀才,自然是不愿意与军汉同车。
但是现在已经不同与往年。
军人的地位高的不止是一星半点。
但凡各镇之兵,皆允见官不跪之特权,允许其仅以军礼而见。
甚至军兵犯法,衙门上没有审问的权力,都需要经由当地的军法处来提审。
现在在朝堂之上,武官的权位提升的更为明显。
文官们的优待随着新政被免除了大半,再不复往日的光耀。
朝廷几乎是明令,武官见到文官不允许再下跪行礼,甚至同品的文武官员相遇,都是文官们落轿站边,等候武官通行之后,才能够继续行进。
朝廷还下了一旨诏书,诏令天下文武官员,只要身体康健者,都必须是乘马而行,不得乘轿,就是坐车也得是出行远途才可以,以此养尚武之风。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政令,统称为“尚武令”,推行武风,而弱文风。
所有的人现在都知道,现在的朝中真正掌权的人,不是当今的天子。
而是凭借着赫赫战功,以武将之身跻身于燕国公之位的陈望。
天下的权柄,现在都掌握在武人的手中。
北国新任的三位总督,无一例外都是武臣,没有一名文臣,足以可见朝堂风向。
现在的武臣们行走之间,皆是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哪里见往日里那般小心翼翼、谨慎卑微的模样。
车轮滚动之间,车厢之内平稳无比。
吴平坐在车厢之中,看着窗外不断掠过的太平景象,眼眶不由逐渐泛红了起来。
这样的太平时节,往昔之时他没有觉得有多么的珍贵,但是经历了战乱的颠沛流离,阵间的生死搏杀,这一切对于他来说,是显得那般的弥足珍贵。
随着出城的距离越来越远,林立的屋舍逐渐的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又一片连绵望不到边际的田亩。
不知道行了多久,随着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少,马车再一次的停住,车夫的声音也从车外传来。
“吴旗总,到地方了。”
车门打开,吴平走下了马车,眼前一阵豁然开朗。
不远处一座巍峨的卫城矗立在原野之上,青灰色的城墙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坚实的光泽,
吴平接过了车夫递来的包袱,在城门处出示了官身的证明以及军中开具的领养证书之后,很快便有育幼营的文吏前来相迎。
“这位兄弟,应当就是近卫师的吴平吴旗总吧,果然是英武威风,仪表不凡。”
前来迎接的育幼营是一名中年文吏,身着青色圆领官服,刚一见面便十分的热情。
吴平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悻悻,自家人知晓自家事,他这模样和英武哪里沾的上边。
“在下万安,内务司下属官,添为开封祥符军民安置所主薄一职,育幼营也在在下的管辖之内。”
万安带着吴平一路行至育幼营外,黑漆大门上方,悬挂着“靖南军育幼营”的牌匾,字迹端正有力。
门口有卫兵值守,见万安到来,肃然敬礼。
步入大门,绕过影壁,一阵孩童清脆的读书声便传入耳中。
吴平循声望去,只见东厢房内,数十名年岁不等的孩子正端坐在小凳上,跟着前方一位先生朗声诵读。
西侧厢房则安静些,一些稍大的孩子正伏案写字,神情专注。
院落中间宽敞整洁,角落里设有滑梯、秋千等玩物,
万安一边走着,一边解释道。
“营中按年岁分班,除了蒙学识字,也教算术、浅近地理,国公有令,凡我育幼营中孩童,无论出身,都须读书写字。”
“平日里营内的孩童们虽然也要做些活计帮工,为营中换些贴补银钱,但是到底是比在外要轻松的多,况且还能读书,已是不知道多好的日子了。”
说道这里,万安停顿了一下,而后笑道。
“吴旗总麾下的军兵,手中拿着的海誓铳,有不少的套筒,可都是咱们育幼营中的孩童磨制出来的。”(本章完)
(https://www.xxxqq.cc/12/12343/114373595.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