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 第832章:同袍

第832章:同袍


木匠伊万挤到前面。

“具体怎么干?”

安德烈跳下磨盘,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起来。

“每二十户一队,农庄提供种子和犁,壮劳力每天记十分,妇女八分,老人孩子按实际出力记分。”

他掏出一本蓝皮册子。

“月底按总分分粮!”

铁匠彼得质疑。

“要是有人偷懒咋办?”

“队里互相监督!”

安德烈拍着胸脯。

“超产的队伍,每户奖红袍元!我亲自记账,每天公示!”

众人议论纷纷。

玛利亚大婶掰着手指算。

“我带着俩孩子除草,一天能挣二十分?”

她突然眼睛一亮。

“比纺线挣得还多?真的假的?”

“接下来先推举队长!”

安德烈喊道。

经过一番争执,曾经给贵族当过管家的老谢尔盖被选了出来。

老谢尔盖也是个有主意的,接过花名册,当即开始分工。

“伊万带人修农具,彼得负责犁地,玛利亚组织妇女送饭......”

正午时分,生产队开始运作。

五架崭新的铁犁被套上马,伊万带着青年们犁开冻土。

妇女们架起大锅煮土豆,孩子们跟着拾草根。

安德烈坐在田埂上,认真记录每个劳动者的出工情况。

“彼得犁了半亩地,记十分!”

他大声宣布,在账本上画了个圈。

玛利亚送来菜汤时,他特意记下。

“送饭一次,记两分。”

日落时分,第一块五十亩的土地翻整完毕。

安德烈把记分册贴在磨盘上,用炭笔写下每个人的工分。

老谢尔盖眯眼念着。

“伊万十分,彼得十五分......”

他突然转头问。

“安德烈大人,您今天记多少分?”

众人都愣住了。

安德烈挠挠头。

“官吏......不记分。”

“那不行!”

玛利亚大婶塞给他一个土豆。

“您跑前跑后,至少记三分!”

夜幕降临时,田边燃起篝火。

安德烈借着火光整理花名册,听见玛利亚对孩子们说。

“好好干,冬天就能买新棉鞋了。”

他望着星火点点的田野,想起昨日刑场上的血污,轻轻吐了口气。

寒风吹动账册纸页,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模样。

夜幕下,魏昶君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零星的灯火。

青石子推门进来,带进一阵寒气。

“里长,生产队试点已经开始了。”

青石子搓着冻僵的手说。

“安德烈在镇北组织了二十户农户,今天开垦了五十亩地。”

魏昶君没有转身,手指在窗棂上轻轻敲击。

“二十户......五十亩......”

他摇了摇头。

“这片黑土地绵延千里,靠这么点人,什么时候才能开垦完?”

青石子走到炭盆边取暖。

“确实,罗刹地广人稀是个大问题,一个村子往往只有十几户人家,相隔几十里。”

“中原移民情况如何?”

魏昶君终于转过身来,烛光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

青石子从怀中取出册子。

“这两年从山东、河北迁来三十多万移民,光是这个镇子东郊,就安置了五百多户中原农户。”

他翻看着记录。

“大部分是去年黄河水患的灾民。”

魏昶君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从中原到罗刹的路线。

“三十万......还是太少了。”

他的指尖停在北疆镇东郊的位置。

“这些背井离乡的乡亲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移民村已经初具规模。”

青石子汇报。

“按照里长定的标准,每户分了三十亩地,预支了半年口粮,不过......”

“今年冬天特别冷,有些人家常年生活在中原,恐怕难熬。”

窗外风声呼啸,卷着雪粒打在窗户上。

魏昶君沉默片刻,突然说。

“明天去看看他们。”

青石子有些诧异。

“里长,东郊移民村路程不近,而且现在天寒地冻......”

“正是天寒地冻,才更要去看。”

魏昶君打断他。

“那些乡亲们离乡背井来到这苦寒之地,我们得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他走到书案前,摊开一张空白宣纸,提笔蘸墨。

“得给中原去电文,明年开春再组织一批移民,要优先招募会种地的,每家给足安家费。”

青石子看着魏昶君挥毫泼墨,忍不住说。

“里长,移民安置花费巨大......”

“粮食才是完成工业化发展的根本。”

魏昶君头也不抬。

“罗刹这片黑土地,能养活半个天下,现在投入的银钱,将来会变成千万石粮食。”

写完信,魏昶君走到窗前,望着东方。

“三十万移民......只是个开始,要让这片土地真正活起来,需要三百万、三千万人在这里扎根。”

远处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青石子突然明白,里长看的不仅是眼前的生产队,更是十年、百年后这片土地的景象。

次日清晨,东郊移民村口挤满了人。

听到说里长要来,一群移民都激动的早早聚在村口。

山东来的王老汉踮脚张望。

“听说里长要来看咱们?”

旁边湖广口音的陈木匠搓着手。

“在老家就听说过里长!”

“来了来了!”

人群突然骚动起来。

魏昶君穿着朴素的棉袍走来,人群顿时爆发出欢呼。

煤矿工李黑炭挤到前面,激动地在裤子上擦擦黑乎乎的手才敢握手。

“里长!俺在枣庄挖煤十年,现在在这当矿长。”

魏昶君用力握住他的手。

“井下安全措施都到位吗?”

纺织女工赵大姐笑着递上一条红围巾。

“这是咱厂第一批毛线织的。”

她骄傲的指着远处冒烟的厂房。

“现在咱们一天能出三百匹布,里长放心,这个数量会不断上涨的。”

伐木工周大个扛着斧头憨笑。

“林场现在用上电锯了!以前砍棵树要半天......”

“就是冬天太冷,锯条老断。”

建筑师傅孙师傅摊开蓝图。

“里长看,咱设计的暖墙,夹层填锯末,比土坯房暖和!”

“还有窑厂能烧砖了。”

魏昶君笑着一一握手,还用山东话问王老汉。

“吃得惯罗刹的黑麦吗?”

又用湖广腔对陈木匠说。

“冬天屋里要盘火炕。”

人群越聚越多,最后变成热烈的汇报会。

每个人都在说自家的新变化,通了自来水,孩子上了学堂,生病有医馆。

魏昶君一直耐心听着,时不时问几句细节。

当夕阳西下时,魏昶君站在土坡上望着这片新兴的村落,炊烟袅袅中,天南地北的多音汇成一处,愈发生机勃勃。


  (https://www.xxxqq.cc/12/12737/1111041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