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淬火


“老周,”虬髯客率先打破沉默,语气沉重,“俺琢磨着,秦教授的话不是没道理。咱们光顾着往外拓展,是不是有点……丢了看家本领?故事不好看,道理说得再对,也没人听啊!”

小杨也轻声附和:“是啊,周老师。我们和匠人合作,挖掘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但如何把这些真实的素材,转化成既有深度、又有强烈吸引力的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报告文学或文化随笔,这确实需要更强的文学功力。”

周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次,挑战来自内部认知的深化和超越。他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念的正确和模式的创新,必须回归到“文学”本身,用更具魅力的叙事,来承载和传播他们的“新侠义”观。

他们决定启动一个名为“淬火”的内部提升计划:

叙事工坊:定期邀请像秦教授这样的文学评论家、资深小说家,甚至剧作家,与编辑部和核心作者进行闭门研讨,不仅探讨理念,更聚焦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情节编织等文学本体问题。

经典重读:重新系统性地研读武侠经典以及中外类型文学佳作,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深入理解类型叙事的内在规律和永恒魅力。

“新侠义”大奖:设立一个更高规格的创作奖项,明确鼓励那些在精神内核与文学性上达到高度统一的“新武侠”作品,尤其看重其作为“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有的作者不适应这种强调文学性的转向,选择了离开;有的稿件因为“故事性不足”而被反复退稿修改。编辑部内部也经历着阵痛,衡量稿件的标准变得更加严格和复杂。

然而,淬火之后,方能成钢。经过近一年的沉淀和磨砺,《新武侠》陆续推出了几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部名为《听风者》的小说,将一位调律师的听觉天赋与都市犯罪调查相结合,技艺的极致发挥成为了推动情节的关键,对“声音”的感知被赋予了独特的武学哲学意味,故事悬念迭起,人物形象鲜明。另一部《墨守》,讲述一位古籍修复师面对资本对古街的改造,以其对传统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精深理解,展开一场不动声色却又惊心动魄的“守护之战”,将工匠技艺化为了维护社区文脉的“奇招”。

这些作品,既延续了“非遗新传”对技艺精神的挖掘,又具备了传统武侠般的阅读快感和命运张力,在读者和评论界都获得了高度评价。秦教授在一次公开学术会议上,特意以《听风者》为例,探讨了类型文学如何实现精神传承与叙事创新的统一。

风雨楼内,灯火映照着众人更加沉静也更为自信的面庞。

虬髯客摩挲着新一期刊物,感慨道:“这回,心里总算踏实了点。咱们这‘侠’字,总算没只剩下空壳子。”

周硕望向窗外无垠的夜色,缓缓道:“江湖不仅是生存场,更是修心地。我们一路走来,与资本角力,与技术共舞,与内心博弈,如今又在文学的本源上拷问自己。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对‘侠义’为何、‘传承’为何的再确认。或许,根本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答案,唯有在这不断的叩问与实践中,这条道路才能愈发清晰,也愈发坚实。”

他们的航程,穿越了市场的波涛,融合了科技的浪潮,此刻正驶向文学与思想的深水区。这艘名为“新武侠”的航船,其压舱石,正是在这一次次风浪洗礼中,愈发凝练的——对文化的敬畏,对叙事的追求,以及对那盏不灭的“侠义”心灯的持守。前路漫漫,唯有继续前行。


  (https://www.xxxqq.cc/2252/2252260/42166105.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