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万历的“中兴”
天幕上,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学者特有的冷静,甚至有点讽刺,继续剖析着那个遥远的万历时代。
“说起来,在万历皇帝在位的前四十七年,他恐怕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昏君,甚至可能还做着‘中兴之主’的美梦。而他这种自我认知的重要支撑,便是历史上颇为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这三大征,指的是万历年间发生在西北、西南和朝鲜半岛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今天,我们先来看看这第一征——平定宁夏哱拜之乱。”
朱元璋和朱棣等人听到“三大征”、“中兴”这些字眼,神色略微缓和了些。能打仗,能平定叛乱,总算还有点皇帝的样子,不像之前听到的那么完全不堪。
天幕上开始展示宁夏的地图和简单的战事推演。
“哱拜,原是蒙古鞑靼部人,投降明朝后因军功累升至副总兵。此人骁勇善战,但也桀骜不驯。万历二十年,他联合蒙古部落,在宁夏发动叛乱,声势浩大,震动西北。”
“朝廷紧急调兵遣将,而在此次平叛中,有两个名字开始崭露头角,并将在未来几十年深刻影响辽东乃至大明的命运。” 朱及第的声音微微一顿,“那便是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以及他的儿子李如松。”
“李成梁老于兵事,坐镇辽东,稳定后方,并派兵策应。而李如松则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作为前线主将之一,率辽东精锐驰援宁夏。李如松作战勇猛,指挥得当,与其他将领合力,最终攻破宁夏城,哱拜自焚而死,叛乱平定。”
听到这里,朱元璋微微颔首:“这李成梁父子,听起来倒也是知兵善战之辈,能为国平叛,算得上是良将。”
朱棣也暗自思忖:能用蒙古降将,也能平定蒙古降将之乱,这万历朝前期,兵马似乎还算可用。
然而,天幕上紧接着飘过的后世“网友”评论,却让洪武君臣刚刚升起的一丝赞许瞬间凝固。
【“李成梁父子论本事真不差,打仗是一把好手!”】
【“可惜啊,就是太能‘养寇自重’了,辽东那些女真部落,哪个没受过他的‘恩惠’?”】
【“何止是恩惠?简直就是亲手养大了努尔哈赤这头猛虎!没有李成梁的纵容和扶持,努尔哈赤能那么顺利统一建州女真?”】
【“楼上正解!说李成梁是大清的真正奠基人,一点都不过分!”】
【“一手平定哱拜,一手培育大清,李成梁这操作,神了!(笑哭)”】
“养虎为患?”
“大清的真正奠基人?”
这些字眼像一把把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和朱棣的心头!
他们刚刚才听到“大清”取代了大明,此刻就被告知,为大明朝平定叛乱的功臣,竟然就是那个催生了“大清”的罪魁祸首?!
朱棣猛地看向朱元璋,发现他老爹的脸色已经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一股荒谬绝伦的感觉在朱棣心中升起:这李家人,怎么就跟朱家有仇一般,阴魂不散?!前面有个葬送百万大军的李景隆,这又来了个“养”出心腹大患的李成梁?!
奉天殿的角落,原本因为天幕提及“良将”而稍微松了口气的李善长,在听到“李成梁”、“养虎为患”、“大清奠基人”这些词时,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力气,晃了一晃,差点瘫软下去。
又是李家人……
他嘴角扯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苦笑,心中一片冰凉。完了,这下是彻底完了。一个李景隆还不够,这又出来一个“功劳”更大、直接给大明掘了坟的!对了还有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这可就三个姓李的了
他抬头望了望御座上那散发着恐怖低气压的朱元璋,又看了看周围勋贵们投来的或同情、或讥讽、或疏离的目光,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和……诡异的平静,笼罩了他。
“呵……”李善长在心里自嘲地笑了笑,“反正……反正不到洪武二十三年,老夫想死也死不了……随他去吧,爱咋样咋样吧……”
他仿佛彻底认命了,闭上了眼睛,不再去看那天幕,也不再理会周遭的一切,只剩下无尽的疲惫。这李家的“罪孽”,看来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与面如死灰、已然认命的李善长不同,站在勋贵队列前列的曹国公李文忠,虽然同样姓李,此刻心里却没什么“同姓连坐”的负担。
他李文忠,是皇帝的外甥,是太子朱标的表哥,是跟着舅舅朱元璋在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至亲!他的功劳,他的忠诚,那是扎扎实实、用血汗拼出来的,跟那不知道隔了多少代的李景隆、李成梁,能有半个铜板的关系?
所以,听着天幕对那两个李姓之人的或嘲讽或批判,李文忠虽然也皱眉,但更多的是一种旁观的清醒。他甚至还有心思,从天幕那些零散的信息里,提炼出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他自己的死期。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在心里默默重复了一遍这个年份。天幕之前提过一嘴,他记下了。不管自己是怎么死的,病逝也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也罢,总归是死在了舅舅、太子朱标前面,而且听起来……算是善终?能得个善终,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尤其是对着自家这位猜忌心日渐深重的舅舅,似乎也不算太坏的结果。他暗自松了口气。
第二件事,是关于他曹国公的爵位。
“李景隆那个蠢材!”一想到这个名字,李文忠就忍不住一阵肝疼。自己拼杀半生挣来的国公之位,竟然被这个不肖之子如此轻易地葬送,还是以那种堪称耻辱的方式!百万大军啊!想想都让他这个带惯了兵的人心头滴血。“孽障!真是孽障!” 他只能在心里狠狠骂上几句,发泄那无处可去的愤懑。
第三件事,则是一点意外的安慰。
“临淮侯……与国同休……” 嘉靖皇帝?那不知道是多久以后的子孙了,竟然还记得他李文忠这一支,又重新给了个爵位,虽然只是侯爵,但“与国同休”这四个字,听着就让人踏实。这说明他李文忠的功劳和血脉,终究没有被后世子孙完全遗忘。这多少冲淡了些因李景隆那孽障带来的郁闷。
至于其他的?
什么李自成攻下北京.....
什么李成梁养虎为患,什么大清奠基人……
李文忠甩了甩脑袋,决定不去深究。
那都太远了,远到他根本无法想象。他只知道,眼下的大明,北元未灭,四方未靖,他李文忠的本分,就是替舅舅,替太子表弟,带好兵,打好仗,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至于后世那些乱七八糟的牵连和骂名,谁惹的祸谁担着,关他李文忠屁事!
他抬眼看了看御座上脸色依旧难看的朱元璋,心中暗道:舅舅这会儿怕是正在气头上,自己还是安安分分站着就好。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朱家,对得起大明,其他的,随他去吧。
这么一想,李文忠心里那点因为同姓而起的微妙波动,也彻底平复了下来。他挺直了腰板,目光重新变得坚定和平静,仿佛天幕讲述的那些惊涛骇浪,都只是与己无关的遥远故事。
(https://www.xxxqq.cc/4848/4848020/43853899.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