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名和玉珍来到秦淮河岸,路灯的光亮投在河水里,瞬间破碎,又渐渐复原。成名坐在石凳上,看着河水潺潺。玉珍静静地走到石椅背后。

            “你还生我气吗?”

            成名苦涩地笑笑:“我有什么资格生气呢,我哪敢。”

            玉珍一双柳眉倒立,锐利的眼神盯着成名,审视着成名的真假。

            片刻,她从衣袋里拿出了一张盖有铁路局红章的软纸票,票证上写着“革命师生乘车证”。她递给了成名。

            成名并不惊诧,也没有感激,他顺手接了过来,折好那张车票,郑重地放进了上衣口袋里。

            “你知道内蒙古有多远吗?”

            成名盯着河里路灯的倒影。

            “1900公里。”

            “你知道去那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远离城市,涅槃重生。”

            说罢,成名开始脱衣服。玉珍没料到成名会有这样的举措,她本能地用双手护住胸前,倒退半步。成名脱得只剩下一条短裤,把所有的衣服投向了玉珍,玉珍完全不敢看他,脸涨得通红。直到听到“扑通”一声响,玉珍才慌忙睁开了眼。

            成名看着不断破碎的路灯的倒影,潜入河底,不见了动静。

            玉珍在岸上慌张地喊着:“成名!莫成名!你到底要干吗呀?”

            半晌,成名从水中冒起,水珠从他的脸上滑落,说不清那到底是河水还是眼泪……

            次日清晨,窄小的格子间里朦胧依稀。早已穿戴好的成名悄悄地拎起行李,蹑手蹑脚地准备出门。

            今天,他就要离开这里。

            成名刚要开门,屋内的灯亮了。母亲虞萍和衣坐在上铺上。

            虞萍:“你上哪去?”

            “出门转转。”成名没有回头。

            “还带着行李?”

            成名这才回过头看着母亲,决绝地说道:“妈妈……我要走了……”

            虞萍直视着儿子,片刻她轻声问。

            “东西带够了吗?”

            成名点了点头。

            “会写信的吧?”

            成名嗓子有点发咸,但他忍住了落泪的冲动,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想给母亲一个轻松的离别。母亲再也没有说什么,瘦弱的身躯在晨曦中孤独而遥远。

            成名转身拉开门,努力地把脚步放轻,他不想让母亲听见他离开的声音。

            清晨的院子,寂静无声,人们都还在酣睡中,所有的灯都灭着,偶尔有电车经过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成名忽然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认真地、好好地看过这里,于是他转过身来一边倒退着走,一边注目着这个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突然,他撞到了一个人,吓了一跳,猛地转过身来。

            居然是父亲莫道还,还背着一个崭新的琴盒。

            他的身上和头发上都被秋天的露水打湿了,看来他在这站了很久。父亲向成名靠近,成名咬了咬牙准备应对抵挡他离开的第二道防线。

            但父亲并没有阻挡他离开,只是看着成名,欲言又止。最终,他放弃了说些什么,而是将那琴盒从肩头摘下,费力地把盒子打开,满脸堆笑地让成名看到,那盒子里面装的是一把崭新的大提琴。成名不知道父亲花了多少钱,通过什么渠道在这个特定的时期给他弄来了这么个崭新的玩意。莫道还依然什么也没说,重新盖上琴盒,满脸堆笑地,双手把琴盒递向成名,用祈求的眼睛看着儿子,希望他带上这个离家的礼物。

            但莫道还并不知道,当那把伤痕累累的大提琴破碎的时候,成名已经决计与过去再见,不管是音乐学院还是大提琴家,或者这个让人窒息的家,都让他精疲力尽了。他的心里只剩下逃离。不带着过去的一切,逃离。

            成名没有接过父亲手里的大提琴,也没有一句言语,毅然地绕过这把崭新的提琴,绕过父亲,消失在门外的晨雾之中。

            莫道还捧着琴盒,在南京初秋的清晨,不知该往哪里去。

            此时的车站广场上,旌旗招展,标语纵横,上书“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奔赴边疆,建设边疆”。早有一队身着蒙古袍的青年男女,在蒙古语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昂扬起舞。

            广场边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脚边放着行李,双手捧着小红书,齐声朗诵着毛泽东的诗——《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莫成名拎着行李,佩戴着胸花,在人群中穿行,此起彼伏的朗诵声《七绝?改诗赠父亲》,传进了他的耳朵。他下意识加快了脚步,想躲开这首诗。他们兄弟姐妹四个的名字就来自于此。

            玉珍在进站口忙活着,她一边将大饼和灌满热水的军用水壶递给学生,一边踮起脚尖向广场上张望。直到她看到成名的身影,跟身边的人大声交代了几句,匆忙跑过来。

            “成名,成名。”

            队伍中的莫成名循声望去,只见玉珍拎着一个军用水壶,挎着一个黄挎包,脸红扑扑的。

            “成名,叫你好几声,故意不看我是吧?怎么,你还真生我气啊?我告诉你,在你们家,也就你是可以教育、可以改造过来的对象。所以才有了这个名额。你要珍惜这一切。到了那边,好好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要滚一身泥巴,炼出一颗红心。来,把这个背上。”

            说着,玉珍就要把灌满水的军用水壶给成名挂上。

            成名向后一躲:“干什么?”

            “别做梦了,每一位上车的知青都有。人多,我提前替你领出来了。”

            玉珍把水壶斜挂在成名的身上,又从包里掏出了两张大饼,塞进了成名的黄挎包里。玉珍一反常态的举止,让成名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玉珍倒是毫不拘束,像长辈一样看着成名,从她的黄挎包里又拿出一件月白色的男性跨栏背心,轻轻地抖开。跨栏背心上用红色印着“活学活用”几个字,在它上面还挂了几个大大的铝制的或陶瓷的伟人纪念章。

            成名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玉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这样一份“贵重”的礼物。

            玉珍从挂满纪念章的背心后边露出了微胖的脸:“我跟你们这个家庭斗争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阶段性的胜利。在你即将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可嘱咐你的。把这个穿上,记住,你无论是睡觉还是醒着,都要无限地忠于红太阳。要炼一颗红心,滚一身泥巴。”玉珍将挂满像章的背心双手托起,郑重地递了过来。

            他不得不伸出双手接了下来,在所有人的围观下,郑重其事地将挂满像章的背心叠好,庄严地揣进了贴近心脏的内衣里。

            玉珍扭头朝来的方向疾步走去,丰腴的屁股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一声高过一声的齐声朗诵《七绝?改诗赠父亲》又传了过来。

            成名踏上火车,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看了这座让他绝望的城市最后一眼,把头埋进了胳膊里,轻轻地呜咽,不自觉地跟着朗诵的声音一起念了起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https://www.xxxqq.cc/4850/4850342/43741005.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