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161章 学府惊鸿识育良 一言点化起青云

第161章 学府惊鸿识育良 一言点化起青云


汉东大学秋日的阳光斜斜穿过政法系教学楼的花格窗,在木质讲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

高育良推了推金丝眼镜,手中的《当代政治理论前沿》教案被翻得微微卷起边角。

31岁的讲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近百名学生,声音清朗:“同学们,当我们探讨地方治理中的权力制衡时,不妨以京州光明区改造为例......”

后排角落,赵立春摘下墨镜,将羊绒围巾随意搭在椅背上。

他特意换下正装,穿着藏青色夹克混入课堂,公文包里还塞着李达康临时准备的汉东大学课程表。

当听到高育良引用自己主导的光明区“阳光拆迁”政策作为案例时,他微微挑眉,饶有兴致地翻开笔记本。

“老师!”前排突然响起清亮的男声。祁同伟笔直地举起手,白衬衫袖口露出洗得发白的边缘,“光明区改造涉及多方利益博弈,政策制定者如何确保程序正义不被利益集团扭曲?”

高育良的镜片闪过一道光,唇角勾起赞赏的弧度。他走下讲台,皮鞋叩击地面的声响在寂静的教室格外清晰:“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尖锐。”

他抽出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权力关系图谱,“赵立春市长在推进过程中采用了三重机制——群众监督公示、第三方审计介入、纪委全程跟进......”

赵立春手中的钢笔顿了顿。他看着高育良条理清晰的讲解,注意到对方不仅剖析政策表层,更深入探讨了“行政伦理”与“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

当祁同伟又接连提出“基层执行偏差”“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时,后排的他不自觉露出微笑——这个在礼堂让他眼前一亮的年轻人,果然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敏锐。

课堂讨论持续到暮色初临时分。祁同伟抱着笔记追到走廊,还想请教问题,却见高育良正与一名身形挺拔的中年男人交谈。

那人侧脸轮廓分明,虽然穿着休闲装,周身却透着不怒自威的气场。

“祁同学,这是赵......”高育良刚要介绍,赵立春却抬手示意不必声张。他拍了拍祁同伟的肩膀:“小伙子,继续保持这份钻研劲头。”

转身前,他深深看了眼高育良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意味深长道:“高老师的课,值得反复琢磨。”

当晚,老校长在教职工餐厅设宴款待赵立春。水晶吊灯下,红烧狮子头的香气混着陈年茅台的醇厚,老校长摇着折扇笑道:“听说你溜进课堂当起了学生?”

“来取经。”赵立春抿了口酒,望向窗外被月光镀银的钟楼。

“政法系有个叫高育良的讲师,理论功底扎实,案例剖析透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有个叫祁同伟的学生,思维敏捷,眼里有光。”

他放下酒杯,语气认真,“汉大应该给这样的师生更多机会。”

老校长的折扇在掌心轻敲三下,若有所思地点头。

三日后,汉东大学公示栏前人头攒动。祁同伟挤在人群中,盯着“学生会干部任命名单”上自己的名字,手指微微发颤。

旁边同学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听说祁同伟是破格提拔的!”

“高育良老师直接评上副教授,校委会连夜改的决议......”

祁同伟转身跑向图书馆,在熟悉的靠窗座位坐下。他翻开笔记本,扉页上“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字迹被反复描摹,已深深嵌入纸页。

想起那日课堂上赵立春鼓励的眼神,他摸出钢笔,在空白处郑重写下:“机遇已至,万死不辞。”

而此刻,高育良正在办公室整理新颁发的副教授聘书。书橱里,《万历十五年》《论法的精神》等著作整齐排列,最显眼处摆着赵立春签名的《京州发展白皮书》。

电话铃声响起,是校办通知他参加省级课题申报会,他推了推眼镜,嘴角勾起志得意满的微笑。

半个月后,赵立春在市委办公室收到汉东大学寄来的学报。扉页刊登着高育良撰写的《地方治理现代化路径探析——以京州实践为例》,论文末尾特意致谢“赵立春同志的改革实践为本文提供重要启发”。

他翻到内页,祁同伟作为学生会代表,在“青年论坛”栏目发表了对基层法治建设的见解,字里行间锋芒毕露。

“书记,省政法委邀请高育良担任法律顾问。”李达康递来文件,“祁同伟牵头组织的‘送法下乡’活动,百姓反响也很好。”

赵立春合上学报,望向窗外正在建设中的新能源产业园。

塔吊的剪影与汉东大学钟楼遥相呼应,他想起课堂上祁同伟发亮的眼睛,想起高育良条理分明的讲解,喃喃道:“汉东的未来,终究要靠这些人。”

夜幕降临时,祁同伟站在学生会办公室的落地窗前。远处京州市的灯火璀璨如星河,他抚摸着胸前的学生会徽章,耳边回响着赵立春那句“保持劲头”。

而在另一处,高育良正对着镜子系上新买的真丝领带,明天他将以副教授身份出席省级学术会议——命运的丝线,在那个普通的秋日课堂悄然交织,织就了两条截然不同,却同样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


  (https://www.xxxqq.cc/4850/4850602/4365090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