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160章 少年祁同伟

第160章 少年祁同伟


汉东大学钟楼的钟声穿透晨雾,百年老校的银杏大道铺满金黄。

校门口“热烈欢迎校友返校”的红幅在风中猎猎作响,赵立春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入时,正遇上一群抱着书本的学生嬉笑而过。

他摇下车窗,青草混着油墨的气息扑面而来,恍惚间回到二十多年前,自己背着行囊踏入这方校园的清晨。

“赵书记,老校长在礼堂等您。”李达康轻声提醒。

大礼堂穹顶的水晶吊灯璀璨夺目,老校长拄着雕花拐杖迎上来,镜片后的眼睛闪着泪光:“立春啊,当年你在建筑系熬夜画图的样子,我现在都还记得。”

他指了指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新生,“这些孩子,可都盼着听你讲讲怎么把光明区的烂摊子变成产业园。”

赵立春走上演讲台,西装革履的身影在聚光灯下挺拔如松。他翻开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钢笔字依然清晰——那是入学时老校长亲手题的词。

“同学们,我站在这里,不是以官员的身份,而是以你们的学长身份。”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双年轻的眼睛,“二十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在汉大的图书馆里啃《建筑力学》,在画室里为一张设计图熬通宵......”

礼堂后排,祁同伟挺直脊背,双手紧紧攥着笔记本。这个来自偏远祁家村的少年,今早特意借了堂哥的白衬衫,领口浆洗得有些发硬。

他盯着台上侃侃而谈的赵立春,对方讲述光明区拆迁时如何顶着压力推行“阳光补偿”,如何说服外资企业落户的故事,让他听得热血沸腾。

“当我决定拆除光明区那片存在十多年的违章建筑时,有人说我是在自毁前程。”

赵立春突然提高声调,“但我站在锈迹斑斑的钢厂门口,看着拾荒老人在漏风的窝棚里冻得发抖,就知道——有些改变,再难也要做!”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祁同伟的手掌拍得通红。他想起高考前,全村人凑钱为他买复习资料;想起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老支书颤抖着抚摸“汉东大学”的烫金字样。

此刻,赵立春描绘的“为百姓谋福祉”的蓝图,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一直以来模模糊糊的志向。

“学长,您觉得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提问环节,有学生举起手。

赵立春沉思片刻:“是坚守。坚守初心,坚守原则。”

他指向礼堂外的老槐树,“这棵树经历过战火,经历过雷劈,但你看它的新芽,每年春天依然会冒出来。

基层工作就像种树,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祁同伟飞速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散场时,他被人流挤到礼堂门口,远远望见赵立春被校领导簇拥着走向贵宾室。

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那位年轻书记的肩头镀上金边,他突然想起《史记》里的句子“大丈夫当如是也”——原来书中的英雄,真的会活生生站在眼前。

“同伟,想什么呢?”室友拍了拍他的肩膀,“去食堂吃饭?”

“你们先去。”祁同伟攥着笔记本,“我想去图书馆查查资料。”

图书馆穹顶很高,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在书架间。祁同伟找到政法类书架,抽出一本《行政法》,扉页上还贴着泛黄的借阅卡,记录着往届学长学姐的名字。

他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翻开笔记本,郑重写下:“今日听赵立春学长演讲,方知何为‘为生民立命’。

祁同伟立誓:必以学长为榜样,他日若为官,定要为百姓做实事,不负祁家村养育之恩,不负汉大栽培之情!”

暮色渐浓时,祁同伟走出图书馆。校园广播里播放着校歌,他望着远处教学楼亮起的灯光,突然加快脚步——他要去旁听今晚的《当代政治案例分析》讲座,听说主讲教授参与过汉东省多项重要政策的制定。

另一边,赵立春在校长办公室接过老校长赠送的毕业纪念册。

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自己穿着学士服站在钟楼前,眼神青涩却坚定。

“立春,你现在做的事,比设计出再漂亮的建筑都有意义。”老校长抚摸着纪念册,“这些孩子里,说不定就有未来的栋梁。”

赵立春望向窗外,正好看见祁同伟匆匆跑过梧桐道的身影。少年白衬衫的衣角被风吹起,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有过这样纯粹而炽热的眼神。

“是啊,未来的栋梁。”他喃喃自语,“希望他们都能记得,踏入汉大门时的初心。”

夜幕降临,汉东大学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繁星落人间。祁同伟坐在自习室里,台灯下的《行政法》翻开新的章节。

他不时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京州市灯火辉煌,那里有赵立春打造的光明区,有他未曾见过的广阔天地。

少年的心中,一颗名为“理想”的种子,正在这个夜晚,悄然生根发芽。

而赵立春不会知道,今天这场演讲,会在一个寒门学子心中,种下怎样的信念;更不会想到,命运的齿轮,已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了新的转动。


  (https://www.xxxqq.cc/4850/4850602/4365090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