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黎明之箭 > 第51章 研制火箭发动机

第51章 研制火箭发动机


上海机电设计院又进入到紧锣密鼓的T-7M发动机设计中,发动机室的绘图板前,王北海将最后一张发动机部件图纸钉在墙上,长长舒了口气。图纸上,T-7M火箭发动机的每一个零件都标注得清晰准确,从推进剂喷嘴到燃烧室壳体,从阀门结构到冷却管道,凝聚着整个团队近两个月的日夜心血。林嘉娴凑过来,伸手指向燃烧室的标注:“这个冷却管道的尺寸,咱们再核对一遍?这里我还有些疑问。”

王北海点点头,两人趴在图纸上,拿着计算尺重新测算,好在测算结果没有问题。发动机核心设计完成后,王北海又带着技术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火箭整体结构配合工作中,与箭体结构室对接发动机安装接口,与控制系统室确认推力参数,与回收室沟通分离时的受力范围,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生怕出半点差错。有时为了一个接口尺寸,两人能在绘图板前争论到深夜,直到找到最稳妥的方案。

“成了!”当最后一份整体配合报告签字确认时,王北海举起钢笔,像举起了胜利的旗帜。窗外的天刚蒙蒙亮,发动机室里还散落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却透着一股大功告成的轻松,T-7M火箭的设计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没等他们歇口气,院里的通知就下来了:上海市委已协调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机床厂、空军13修理厂等国营大厂,承担T-7M火箭零部件和试验设备的生产加工任务,需要发动机室派骨干驻厂技术指导。老常、大民、王北海、林嘉娴四人,成了首批驻厂人员。

王北海回蕃瓜弄宿舍收拾行李时,老坛、强子、大黄正围着他,眼里满是羡慕。老坛搓着手,闽南话里带着点酸意:“大海,恁们又能去柴油机厂大显身手了,阮啥时候才有这机会啊?”

强子也凑过来,手里还捏着半截香烟:“就是啊,俺也想看看大厂咋造火箭的,真羡慕你们能参与实际研制,比在单位画图纸带劲多了。”

大黄没说话,却直勾勾地盯着王北海拍在长桌上的驻厂通知书,眼神里的渴望藏都藏不住。

“你们别急啊!”王北海分别拍了拍三人的肩膀,“院里说了,后续还有很多技术任务,很快就会给你们分配到其它国营大厂,到时候有的是机会跟大厂打交道。”他顿了顿,从行李包里掏出两包大前门和一包哈德门存货分给三人:“等我回来,给你们带柴油机厂的红烧肉。”

三人这才笑了,强子立刻拆开烟塞进嘴里:“那俺们可等着,到时候你可别忘了。”

王北海无奈摇了摇头,强子这货就知道吃。

大黄收下王北海递过来的一整包大前门,他弯腰从床底掏出上次食堂发的炒南瓜籽和存起来的一包红薯,不由分说直接干塞进王北海的帆布包里。王北海见状重重拍了拍大黄的肩膀。

第二天一早,在老常的带领下,四人背着行李坐轮渡沿着黄浦江一路而下。清晨的江面上,雾气还没散,轮渡的汽笛声在江面上回荡,江水拍打着船身,溅起细小的水花。林嘉娴站在船头,风把她的短发吹得飘起,她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柴油机厂烟囱,眼里满是熟稔的暖意,如今以机电设计院技术人员的身份回来,更添了几分归属感。

轮渡靠岸后,几人又换乘坐公交车赶到柴油机厂,张副厂长已经在大门口等候。

看到四人,张副厂长立刻迎上来,握着老常的手笑道:“老常啊,又见面了,这次可得多留些日子,上次太匆忙,这次咱们可得找机会好好叙叙。”目光扫到林嘉娴时,他又笑着打趣:“阿娴也回来啦,这回来你可是以技术专家的身份,给咱厂争气,也给咱厂长长脸啦。”

“张叔您过誉了,我本来就是咱厂的人,无论去哪里,柴油机厂始终都是我的根,以后在厂里工作免不了要麻烦张叔的地方,还请张叔多多关照。”林嘉娴笑着回应,表现的落落大方。

张副厂长闻言则满意点头,阿娴这囡囡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如今越发成熟了。

几人在张副厂长带领下刚走进柴油机厂大门,工人们的热情瞬间涌了上来。林嘉娴本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厂长的侄女这个身份,再加上她以前常来厂里,又在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人几乎都认识她。

“是阿娴,好久没见,越发能干了,能加入设计院有才的嘞!”老车床工李师傅放下手里的工具,快步走过来,语气里满是骄傲,“还记得你小时候,总跟在工人们后面,看我们操作机床,现在都能指导我们干活了。”

阿桂见到林嘉娴回来立刻眼中放光,他手里端着个刚从食堂打出来的热馒头,直接塞到林嘉娴手里:“阿娴,知道你今天来,特意给你留的白面馒头,还热乎着呢。”

旁边的阿勇没那么直白,却默默从口袋里掏出个清洗干净的红苹果,那是他省了三天副食票买的,递过去时还红着脸说:“阿娴,这苹果你拿着。”

阿桂和阿勇的心意全都被王北海挡在前面一一笑纳,两人因此心生不满。

林嘉娴对王北海的举动很是感激,她之前就明确拒绝过阿桂和阿勇,可这两个家伙还对她念念不忘,王北海的举动也让她省去了很多烦恼。她不再理会二人,而是转头笑着和其他人打招呼。

王北海站在旁边,看着她跟工人们熟稔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

这时,林启康厂长迈着大步走过来,看到林嘉娴,脸上的严肃瞬间化开:“阿娴,回来就好,这次跟着设计院的同志好好干,咱们厂能不能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他又转向王北海,拍了拍他的肩膀:“小王同志,我可把阿娴交给你带了,她性子倔,要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尽管说。”

王北海连忙点头:“厂长放心,林嘉娴同志技术扎实,我们互相学习。”说完他和林嘉娴相互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老常和王北海对柴油机厂很熟,上次T-5火箭发动机生产时,他们就驻过厂,而大民却是第一次来,好奇地打量着厂区里的厂房和机器,眼睛都看不过来了。随后,张副厂长带着他们往之前住过的敬老院走,刚到门口,院子里的小黄狗就摇着尾巴跑过来,围着王北海的腿蹭来蹭去,正是上次住在敬老院就与他熟络的小黄。

“小黄,你还记得我啊?”王北海蹲下来,从行李包里掏出个从阿桂那里搜刮来的白面馒头,掰了一半递到小黄面前,小黄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尾巴摇得更欢了。

门房的老周师傅听到动静,探出头来,看到王北海,立刻笑着迎上来:“小王同志,你可来了,年前你送的那袋红薯,俺们老两口吃了好久,还没来得及谢谢你呢!”

“周大爷,您客气啥。”王北海站起来,跟老周师傅握手,“这次又要麻烦您多照顾了。”

老周师傅和王北海招呼过后转头看到后面的林嘉娴,他又笑着说:“娴丫头也来啦?常听厂子里的工人提起你,说你在设计院干得好着嘞!真给咱柴油机厂争气。”

林嘉娴也笑着上前和老周师傅打招呼。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听到声音,也都围了过来,拉着王北海和林嘉娴问长问短。

“小王同志,这次来又要住多久啊?”

“小娴,自从小王走后,你也好久没来了,今天能多待会儿了吧?”

林嘉娴被问的脸红了,随后两人耐心地回答着,心里暖暖的,这里的人,还是这么热情。

这次,林嘉娴没有住在敬老院,当然也没有住在职工宿舍,她选择每天下班走回家,这是她妈妈的要求,好在江园里离柴油机厂不远,王北海可以每天下班送她回去。

此后,每天下了晚班,两人就沿着江边的小路往江园走。傍晚的江风带着水汽,吹在脸上凉凉的,路边的梧桐树叶子已经黄了,偶尔有叶子飘下来,落在地上踩上去沙沙响。远处的工厂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与天边的晚霞连在一起,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林嘉娴指着不远处的一栋老房子笑着说:“以前我常跟妈妈去那附近的菜市场买菜,那时候总觉得这条路好长,现在走起来,却觉得特别短。”

王北海牵着心爱姑娘的手,她的手很软,又有点儿凉,牵在手里令人心旷神怡,让他有一辈子要保护她的坚定想法。一路上,两人聊着小时候的趣事,聊着厂里的变化,偶尔沉默地走着,却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并肩作战的默契,早已让他们心有灵犀。

驻厂工作很快就进入了正轨。柴油机厂的保密车间里,灯火通明,王北海、老常、大民、林嘉娴带着厂里的技术骨干,日夜奋战。有了之前T-5火箭发动机的生产经验,虽然T-7M的型号不同,但整体流程并不陌生,再加上林嘉娴对厂里的设备和工人技术特点熟门熟路,沟通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冲压模具设计是第一个难关,发动机燃烧室的壳体需要用高强度铝合金冲压成型,模具的精度直接影响壳体的质量。王北海和厂里的模具师傅一起,趴在绘图板前,反复修改模具图纸,每一个弧度、每一个尺寸都要精确到毫米。

林嘉娴则在一旁补充:“张师傅,咱们厂这台冲压机的压力上限是800吨,图纸上这个参数得再下调5%,不然机器吃不消。”

张师傅一拍大腿:“还是阿娴丫头记性好,我差点忘了这茬,多亏你提醒。”

第一次试冲压时,壳体边缘还是出现了裂纹,王北海没气馁,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纹的位置,林嘉娴则在旁边回忆:“上次厂里加工柴油机缸体时,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是把模具预热温度提高了才解决的。”两人结合经验调整参数,又试了三次,终于冲压出合格的壳体。

接下来是高强度铝合金的充气低压铸造,这种铸造工艺能让铝合金内部的气泡更少,强度更高,却对温度和压力的控制要求极高。老常带着技术骨干,守在铸造炉旁,每隔十分钟就测一次温度,记录一次压力,熬了两个通宵,终于掌握了最佳的铸造参数。当第一批次合格的铝合金零件出炉时,老常的眼睛里满是血丝,却笑得像个孩子。

喷射器的精密加工和热处理更是难上加难,喷射器的喷孔加工时稍微不小心就会断刀,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差一点,都会影响喷射器的硬度。林嘉娴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她对厂里的精密车床特别熟悉,坐在车床前,手里拿着卡尺,仔细测量每一个喷孔的尺寸。有次加工到深夜,喷孔突然断刀,她没放弃,凭着记忆调出上次加工高精度零件时的参数,重新调整车床,直到天亮,终于加工出合格的喷射器。

推力室的成型、焊接和组装是最后一道难关。推力室由燃烧室、喷管和冷却套组成,焊接时需要保证焊缝的密封性,不能有半点泄漏。王北海和焊接师傅一起,采用氩弧焊的工艺,一点一点地焊接,每焊完一段,就用肥皂水检测密封性。

保密车间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有的在操作机床,有的在焊接零件,有的在检测尺寸。王北海他们几位技术指导则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解答工人的疑问,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焊接时的滋滋声、工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激昂的攻坚之歌。

而柴油机厂的食堂,也成了大家忙碌之余的“补给站”。不过,此时正赶上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厂里的工人们都把“吃食堂”改成了“吃伙上”,带着点无奈的调侃。

柴油机厂的伙食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每十五个工人配备一名炊事员,餐食服务很到位。为了保障夜班职工的用餐,晚餐供应时间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以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深夜食堂”。伙房的师傅们也很用心,每天都尽量把馒头做得大一点,粥熬得稠一点;对重体力工种的工人,还上浮了粮食供应标准,夜班职工更是能领到一点副食补助,比如一小块肉或者一个鸡蛋。林嘉娴来打饭时,伙房的老金师傅总会多给她盛一勺粥:“阿娴,女孩子家跟他们一帮男同志硬抗,身体哪里吃得消,多喝点粥垫垫。”

但即便如此,粮食紧缺的问题还是很突出,每个工人每月的主食定额是三十七斤半,对于女职工来说,勉强够吃,但对于男职工,尤其是干重体力活的工人来说,根本不够,只能长期处于七分饱的状态。

时间久了,工人们也总结出了一套用餐经验:一是打完饭就带回宿舍吃,断了在食堂没吃饱想再买的念头,因为伙房的粮食都是按定额分配的,根本没有多余的;二是吃饭的时候蹲着吃,利用胃部的压迫感提升果腹感,让自己感觉吃得更饱一点。

王北海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老常饭量虽然不大,但总觉得饿;大民身强体壮,正是能吃的时候,每次都把馒头掰成小块,慢慢吃,想让自己吃得更久一点;林嘉娴则总是把自己的馒头分一点给王北海,说自己吃不完,她在厂里熟人多,偶尔能从伙房师傅那多蹭一口粥,倒也没那么饿。

王北海却有自己的鬼点子,他发现伙房早上熬的玉米糊糊比较稀,就提前跟老金师傅说,多给自己盛点锅底的糊糊,锅底的糊糊更稠,能顶饿。他在敬老院宿舍里时不时从帆布包里掏出点炒南瓜籽和红薯干,都是之前大黄塞进来的,饿了就拿出来分给老常和大民暂时顶一顶。有时晚上加班到深夜,他会带着大家去伙房,跟老金师傅商量,用自己的副食票换一点米汤,大家分着喝,既能暖身子,又能稍微填填肚子。

有一次,王北海听说郊区的农民种了红薯,眼下正是挖红薯的时令,就趁着周末,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去郊区,用自己的粮票换了一袋红薯,带回敬老院。晚上,他和老常、大民、林嘉娴在敬老院的小厨房里,用煤炉烤红薯吃。红薯的香味飘满了整个小院,老周师傅和其他老人也过来凑热闹,大家围着煤炉,边吃红薯边聊天。

夜深了,王北海便把林嘉娴给送回了家,然后再独自返回敬老院。

宿舍里,大民握着半个还没舍得吃的烤红薯说:“等咱们把火箭送上天,定要好好吃它一顿,把这阵子的亏都补回来。”

王北海点头称是:“必须滴,到时候咱们去阿香饭馆,点大桌菜,吃个痛快。”

老常则起身泡了杯茶,端着热乎乎的茶杯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眼中精光闪烁。


  (https://www.xxxqq.cc/4846/4846654/4355152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