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黎明之箭 > 第49章 T-7M探空火箭

第49章 T-7M探空火箭


淮海中路淮中大楼三层的会议室里,烟蒂在搪瓷烟灰缸里堆成了小丘,杨院将T-6火箭的研制报告重重按在桌面上:“推力波动超过设计值15%,燃料消耗比预期多了近四分之一,T-6还是踩了T-5的坑,再硬撑下去,就是拿人力物力填窟窿,咱们耗不起。”

坐在会议桌末席的王北海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纸页边缘被指甲掐出了印。早在T-6方案论证时,他就曾在技术交底会上提出过担忧,现在工业底子太薄,从T-5直接到T-6,还是不太稳妥,发动机、推进剂这些基础环节还没吃透,发动机试车台的问题也没解决……当时还有老技术员反驳他,年轻人太保守,可如今冰冷的试验数据,恰恰印证了他的判断。

会议室里陷入死寂,只有窗外西北风卷着梧桐叶拍打玻璃的啪啪声。中科院派来的技术专家推了推圆框眼镜,了解了详细情况后,终于发话了:“同志们,现在不是纠结对错的时候,得赶紧调头,我的建议是,再把目标降下来,从小到大,由易到难,先把技术攥在手里,把队伍练出来,等基础扎实了,完全掌握了探空火箭技术,再攻运载火箭也不迟。”

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僵局。经过一夜的讨论与测算,设计院最终确定新方向:研制起飞质量仅1.138吨、飞行高度数十公里的探空七号火箭。可总工程师王希季还是觉得不够稳妥,第二天一早就抱着厚厚的图纸找到副院长杨南生:“老杨,T-7虽然比  T-6‘瘦身’不少,但对咱们来说还是有点难。不如先搞个体量更小的小型无控制探空火箭T-7M,先把‘走’的问题解决了,再学‘跑’。”

杨南生思考后还是赞成了王总工的提议,拿到设计院高层讨论,更是没人反对,经历了T-5、T-6的挫折,所有人都明白“稳妥”二字的分量。T-7M的研制任务很快下达到各科室,杨南生牵头协调场地、物资,搭建工程系统的“骨架”;王希季主攻火箭核心设计,而发动机室,成了这场攻坚战役的主战场。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推进剂就是心脏里流淌的血液,可设计院连个像样的液流实验室都没有,经费紧张,申请的实验室建设款还没批下来,推进剂供应系统的实验设备根本没地方装。

王北海盯着淮中大楼西侧那个废弃的天井,突然眼睛一亮:“就这儿,5平米够了,咱们自己动手搭。”

那是个被遗忘了十几年的地儿,天井里堆满碎石、断砖、枯树枝,紧挨着的墙角长满了青苔,冬天的寒风灌进去,能把人冻得直打哆嗦。王北海把想法汇报上去,很快便得到了设计院领导的批准,于是,他带着207寝室几人扛着铁锹、洋镐、麻绳,当天就扎进了天井。

老坛抡起洋镐砸向大石块,很快便砸了一堆碎石,强子铲起石头子往外撂。大黄还是老样子,话不多,只默默抱起断砖往楼外运,棉袄后背很快被汗浸湿,风一吹凉得刺骨,他却只是偶尔停下来搓搓手,又接着干。王北海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实验台草图:“这边砌个  80公分高的水泥台,放储液罐;那边沿墙根铺管道,模拟推进剂流动;角落里留个小桌子,放手摇计算器和算盘,咱们没有计算机,就靠这些老伙计算数据。”

整整三天,四人把精力都放在了液流实验室的建设上,老坛的手掌磨出了水泡,破了就用布条缠上,接着干,最后结出一层厚厚的茧;强子搬砖时没注意,脚被砸了一下,疼得他龇牙咧嘴,却只歇了半小时,就一瘸一拐地回来帮忙;大黄在和水泥时,不小心被溅到脸上,留下块浅浅的灰印,他也没在意,只用水抹了抹;王北海则在晚上借着路灯的光,趴在临时搭的木板上现场画草图。

“成了!”第四天清晨,当最后一根镀锌管接好,白色的储液罐稳稳地放在水泥台上时,强子举着沾满水泥的手欢呼起来。这个5平米的“微型实验室”里,简陋的实验台占了大半空间,管道像银色的藤蔓沿着墙根铺开,手摇计算器放在一个掉了漆的旧木箱上,旁边堆着厚厚的计算纸和算盘。就是在这里,王北海带着发动机室的技术员,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液流试验。调整阀门开度,记录推进剂流速,测算压力损失,每一个数据都要反复算三遍,确保没有差错。老常路过天井时,看着竖起了的木板上写满的公式和王北海冻得发红的耳朵,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这股韧劲,有当年咱们搞一零五九导弹主发动机的时候那股拼劲。”

T-7M的设计就在这样的攻坚中稳步推进。它的目标很明确,研制一款两级无控制探空火箭,以液体主火箭和固体助推器为核心,重点验证发动机工作稳定性、推进剂供应系统可靠性,以及箭体分离与降落伞回收技术,说白了,就是为后续更复杂的火箭研制“趟路”,把基础技术一个个吃透。

发动机室里,王北海的身份也在悄然蜕变,从刚进设计院时跟着老常画图的实习生,到研制T-5火箭发动机成为技术骨干,再到与老常各带一个组做技术攻坚,顺利研制出火箭发动机,最后到T-6项目,能独立负责推进剂配比计算,如今更是成长为T-7M项目的发动机组组长。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厚厚的图纸、实验记录和计算手册。

此时的老常已经升任发动机室主任,不再盯着具体技术细节,而是忙着协调科室间的资源。大民成了技术主管,帮着科室处理日常技术沟通和报表提交。而王北海,则带领着五六个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技术员,围着绘图板讨论技术方案。

“推进剂混合比再下调0.1,试试能不能把损耗降下来。”王北海指着图纸上的参数,手指在硝酸和苯胺的配比栏上画了个圈。

“王组长,混合比降了,推力会不会不够啊?”年轻技术员小李皱着眉。

“所以要做模拟试验。”王北海把手里的计算尺递给小李,“你算一下,混合比下调0.1后,推力损失大概是多少,能不能满足最低飞行要求。”

这样的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有次加班到十一点,王北海带着组员到食堂吃预留的热腾腾的红薯粥,大家围着炉子,边喝边聊。小李捧着粥碗小声问:“王组长,咱们这小火箭,真能飞上天吗?”

王北海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手里的粥碗冒着热气:“肯定能,别看它现在还小,以后咱们就能搞更大的,搞能把卫星送上天的火箭,咱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国家的航天事业打基础,每多算一个数据,每多做一次试验,就是往前多走一步。”

小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从王北海的眼神里看到了光,那是对未来的笃定,是对事业的执着。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T-7M火箭的设计任务终于完成。它的各项参数最终确定:全长  4.2米,直径  250毫米,自重75公斤,可携带19公斤有效载荷(主要是气象探测仪器),以硝酸和苯胺、糖醇混合液为推进剂,发动机推力  226公斤,设计发射高度  8~10公里。它的工作原理清晰明了:发射时,固体助推器先点火,将火箭送至预定高度后脱落。随后液体主火箭自动点火,继续爬升。当火箭到达弹道顶点时,箭头与箭体自动分离,两者分别通过降落伞缓慢回收,便于后续分析试验数据。

好消息接踵而至,国家看到了探空火箭研制的战略意义,下定决心加大投入,第三批从全国各地选拔的技术人才陆续集结,有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航天专业学生,有从沈阳飞机厂调来的机械工程师,还有从部队转业的无线电技术员。设计院的人员规模从原来的200多人,一下子扩充到600多,新的科室也应运而生:发射室、回收室、情报资料室。

大楼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五湖四海的方言成了最独特的背景音。老坛的闽南话,王北海的北京腔,强子的安徽方言,大黄的乡下上海话,同事小张的四川话,阿明的广东粤语,最绝的是温州同事小陈,一口温州话软乎乎的,像外语,一句话都能让大家愣了半天。大家工作中有时候会刻意用普通话沟通交流,但是,忙碌起来很快就忘记了说普通话,各种方言层出不穷,经常闹出笑话,不过,却成了紧张工作中的调味剂,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志,渐渐成了并肩作战的一家人。

随着设计院人员的增加,让人振奋的是,上级专门拨了专项经费,解决了设计院的粮食紧缺问题。之前食堂顿顿都是玉米糊糊、窝窝头,偶尔能见到几片白菜叶就算改善伙食;如今,每天的主食里都有白馒头和米饭,中午还能见到红烧肉、炒青菜,每周三甚至会有一顿清蒸鱼。强子每次打饭都要盛两大碗米饭,就着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

“终于能吃饱饭了,以前总觉得饿,现在干活都有力气了。”老坛嘴里塞着红烧肉满足地说。

这天上午,王北海正在发动机室跟大民讨论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预案,年轻技术员小李神色匆匆跑进来,脸上带着好奇:“王组长,楼下警卫室说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熟人。”

王北海愣了愣,放下手里的钢笔,跟大民又简单沟通之后便快步往楼下走,心里琢磨着:熟人,会是谁呢?老家的亲戚?还是以前的同学?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设计院工作呀!

刚走到大厅门口,他就定住了,玻璃门外背着手低头来回俏皮踱步的倩影,竟然是他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林嘉娴。

林嘉娴穿着一件浅蓝底暗花旗袍,领口和袖口滚着细细的白边,合身的剪裁衬得身姿窈窕,勾勒出温婉的曲线。头发挽成一个低髻,别着一颗小小的珍珠发夹,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随着呼吸轻轻晃动。脚上穿着一双黑色小皮鞋,正俏皮地来回踱着。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门照在她身上,像给她镀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让周围嘈杂的环境都瞬间安静下来。

王北海的心跳猛地加速,像擂鼓一样敲打着胸口,他想起上次分别时两人的依依不舍,如今突然见到日思夜想的人,他竟一时忘了说话,眼睛死死地盯着她,连呼吸都变得急促。

林嘉娴隔着玻璃也看到了王北海,嘴角瞬间勾起一抹温柔的笑,眼神里满是思念与嗔怪。

二人久别重逢,隔着玻璃,含情脉脉对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下来。

当王北海将目光移到心爱之人身上的旗袍,再次仔细打量起对方的身材时,他忽然觉得鼻子一热,下意识地抬手去摸,指尖沾到了温热的液体,流鼻血了!他赶紧掏出兜里的手帕按住鼻子,慌慌张张地推开玻璃门往外走。

肯定是最近加班太多,天气又干燥,不然怎么会流鼻血?王北海如此自我安慰。

林嘉娴见状噗嗤一笑,心道:这家伙当初还笑老坛,原来他也一样。

与此同时,进出设计院大厅的同事都停下了脚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林嘉娴身上,有人手里的文件掉在地上都没察觉,有人小声跟身边的人议论:

“这姑娘也太好看了吧。”

“肯定是王组长的对象,你看王组长都激动得都流鼻血了。”

“这旗袍真洋气。”

王北海按住鼻子,挥手让这些同事赶紧去忙正事,他的眼神却离不开林嘉娴:“你怎么来啦?”

林嘉娴笑着走上前,假装嗔怪:“我咋就不能来?这么久了也不知道回去看看?”

“真的抱歉,设计院最近太忙了,每天都要加班到半夜,周末也得在院里盯着,实在抽不出时间……”王北海赶紧解释,语气里满是愧疚。

“真的?我不信!”林嘉娴挑眉,故意往前走了几步,伸手去推玻璃门,眼看着就要跨过大厅的门槛,“我倒要进去看看,你到底有多忙。”

“等一下,这里不能进。”王北海赶紧上前拦住她,“咱设计院是涉密单位,外人不能随便进。”

“我偏要进!”林嘉娴笑着推开玻璃门,双手背在身后,拎着湛蓝色小钱包,大摇大摆地就往大厅里走。

王北海急得跟在后面,同时心中纳闷:门口的警卫是站着睡着了吗?怎么不拦她?


  (https://www.xxxqq.cc/4846/4846654/4363533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xxqq.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xxqq.cc